首頁 政經 正文

南水北調,除了讓北京人的水越喝越“甜”,還有什么?(2)

2021-07-05 14:25 中國發展網
丹江口庫區 丹江口水庫 南水北調

摘要:截至今年5月8日,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向北京調水64.59億立方米,其中向水廠供水42.92億立方米,向水庫存水7.35億立方米,向水源地、重點功能區補水14.32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北京城市水源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山泉回來了。

“昌平區的連山石村、延慶區的艾官營村、懷柔區的百泉山,門頭溝的陳家莊都有泉眼恢復噴涌。距延慶區城區10公里的媯水河支流寶林寺河中,更有6孔泉眼在2019年春天復涌。”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以來,北京通過用好南水、壓采地下水、河道補水等措施,使地下水進入了快速恢復期,隨著地下水位的不斷回升,京郊地區的山泉出現了復涌現象。

3

昌平區的連山石村 (圖片來源:微信“咱昌平的事兒”)

更深一步的影響在于觀念。

2019年12月,“南水北調”通水五周年之際,30名北京市民搭乘剛開通的鄭渝高鐵來到南陽,親睹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優質水源和保水質、護運行的實際工作,親身感受水源地南陽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南水北調的歷史及移民故事令人動容,來自北京朝陽區的張鳳敏在參觀時感動地表示:“當地老百姓為南水北調作出如此大的貢獻和犧牲,這是以前我們體會不到的,我們必須要愛護好水資源,才能對得起這里的老百姓。”

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鼓勵再生水利用。

近年來,北京市在加強污水處理、提升污水處理標準的同時,加快再生水利用,擴大其用途和用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再生水生產能力由2012年的每日329萬立方米提高到每日688萬立方米,提升了73%,每日650萬立方米出水主要指標達到或高于地表水Ⅳ類標準。再生水已經成為城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北京市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配置體系,2020年全市總供水量40.6億立方米,其中再生水供水12億立方米,約占總供水量的30%,對緩解水資源壓力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益不只在水源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從1952年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首次提出南水北調構想,到2013年、2014年東線、中線分別通水,如今這項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工程,已讓1.3億人直接受益。

640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圖 (圖片來源:新華網)

b4f1aadde72299c618616152effed764

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與終點(圖片來源:人民網人民數據)

有了南水的滋潤,這些城市和北京一樣,一方面直接補充了水源,另一方面儲備水源也得到了修復:東線工程生態補水2.8億立方米,南四湖、東平湖、微山湖等眾多河湖自然生態明顯修復,山東泉城濟南的泉水得以持續噴涌。中線工程向受水區47條河流生態補水49.6億立方米,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等“飲”上“南水”,重現生機;整個華北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止跌回升。

640

(圖片來源:新華網)

然而,受益的只有水嗎?實際上,在經濟效益方面,南水北調同樣值得書寫。

其一是連接。有效提升了我國交通航運能力。東線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運河黃河南航段從東平湖至長江實現全線通航,1000-2000噸級船舶可暢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成為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1ad5ad6eddc451dae0666e26173d2d6ed21632b7

江都水利樞紐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南瀕長江、北連淮河,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

u=2160459723,1642790168&fm=27&gp=0

淮安水上立交,京杭大運河直接架橋飛躍淮河 (圖片來源:濟南市導游協會)

2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圖片來源:南陽報業傳媒)

其二是擴需。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批復總投資達3082億元,建設期間年均拉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提高約 0.12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乘數效應進一步擴大。工程建設高峰期參建單位超過1000家,有近10萬建設者在現場施工,加上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每年增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實現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