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藏著這些經濟密碼!
摘要:恢復,即回到原來的軌道上。原來的軌道是什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即便如此,2019年我國經濟增速仍然達到了6.1%——這個增長率也落在我國經濟學家計算出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范圍內。
楊名菡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張洽棠
7月份經濟恢復進行時,實際經濟增長能趕上潛在經濟增長嗎?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國民經濟數據。在面臨高溫、暴雨以及部分地區局部疫情散發的狀況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當月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主要宏觀指標累計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經濟總體延續了恢復態勢,我國經濟仍處于恢復進行時狀態。
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增速;兩年平均增長5.6%;環比增長0.3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6%、6.4%,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2.7%、9.7%。圖為工人近日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的一汽解放總裝車間裝配車輛。新華社
恢復,即回到原來的軌道上。原來的軌道是什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即便如此,2019年我國經濟增速仍然達到了6.1%——這個增長率也落在我國經濟學家計算出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范圍內。而從2021年上半年的數據看,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紤]到去年上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兩年平均增長率更有參考性,從5.0%到5.5%,趨勢也符合國家統計局所說的“恢復進行時”。
那么,恢復之后能否達到潛在經濟增長率?潛在經濟增長率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看待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就這些話題采訪了相關學者。
我國“十四五”期間潛在經濟增長率是多少?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提出了“潛在GDP”的概念,即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情況下一國經濟所生產的最大產值,也稱充分就業GDP。隨著凱恩斯學派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
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汪海波表示,潛在經濟增長率這個范疇的提出,是與由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向現代的、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的轉變這個時代相聯系的。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定義,是指一國(或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強調的是在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續發展下所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
中國現階段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是多少?眾多專家都對此進行了測算。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副研究員婁峰指出,2025年之前中國經濟可保持年均5.7%~7.2%的潛在增長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等表示,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可能處于5%~6%之間。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預測,“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的潛力大概是每年5.8%左右。
中國人民銀行在經過調查統計后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預計在5.1%~5.7%之間,總體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預測,中國現階段潛在經濟增長率在5.8%左右。
綜合來看,對于現階段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大多數專家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應該在5%~6%之間,而一小部分人從長遠來看,認為在2025年前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還是保持一個較高水平,甚至最高可達到7.2%。
除此之外,也有不相信潛在經濟增長率能準確計算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認為,其不相信任何關于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未來充滿未知因素,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我們能夠判斷當前有無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速的可能性。
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的N種因素
簡單來說,潛在經濟增長率決定了經濟增長速度的合理區間。打個比方,一列火車上的座位數是確定的,這個座位總數就是其最大載客量,也就是潛在載客量。
那么,可以提升潛在載客量嗎?能!比如多加幾節車廂,直接提升全列火車的座位數;比如通過技術進步換個更高級的車型,目前的高鐵,載客量就比原先的綠皮火車多;比如改變一下車廂內部結構,騰出更多空間放置座位……
同樣,哪些因素能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呢?
一是勞動力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指出,“未富先老”、世界最大規模的老齡人口,以及最快的老齡化速度,將構成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國情,也是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制約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或者基礎因素。在勞動力就業方面,我國目前存在勞動力相對短缺、人力資本改善速度放慢、資本替代勞動力速度過快、可供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下降等問題,也制約著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提升。
二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近年來,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增長速度下降現象,主要由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引發。”西北大學公共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王滿倉認為,潛在經濟增長率可以分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和要素投入增長率兩大組成部分。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要素投入的驅動,尤其是物質資本的投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下降導致了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應努力向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型轉變。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生產效率提升、要素升級和制度變革,形成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
三是產業結構變化。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結構經歷了向服務業轉型,以及工業和服務業內部出現結構轉型的兩種轉變。從中國經濟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第一大產業,而中國工業內部正在從低附加值行業向高附加值行業轉型。從世界范圍看,生產力發展結構變化都呈現產業內變化特征,工業部門內不同行業的生產率存在顯著差異,服務業部門內不同行業也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因此,產業本身及各產業內部的結構升級,是影響潛在增長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但總的來看,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大多需從供給側入手,實現增長動能轉換,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如此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對于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響。相應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是一種系統性變化,需要持久的要素投入。
比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北京大學教授平新喬指出,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更為根本的。蔡昉表示,要以政府“有形之手”構建和維護使市場“無形之手”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包括宏觀層面建立以鼓勵企業創新和提質增效為導向的市場激勵機制、微觀層面營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允許自由進入退出的公平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環境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提出,新時代以來,體制機制改革和自主創新是提升經濟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重要著力點。
比如對于優化結構,創造結構紅利,王滿倉認為,一方面,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完善區域間的經濟整合,消除區域產業同構和區域分割等現象,促進更大分工體系的形成,激發增長潛力。
更實際的是關注實際經濟增長率
回到那列火車,我們知道這一類火車會有一個最大載客量,也致力于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它甚至改變型號。但具體到每一次運行,我們更關注的是實際載客量,坐不滿浪費,超載有危險,最好的狀態還是盡量坐滿。
這就是余永定的看法,不管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更應關注當前有無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速的可能性。盛來運指出:“從中觀看,我國經濟恢復總體狀態還是不錯的,但行業恢復并不均衡。此外,微觀主體的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去年以來受疫情的沖擊更大一些,實體經濟仍處在恢復之中。”
恢復的關鍵,仍在需求側。蔡昉說:“我從來沒有擔心過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因素會制約潛在增長率的發揮。但是,由于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后,中國經濟可能會遇到需求側的制約。”在他看來,這正是我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出發點,主要就是為了挖掘需求的潛力。
總需求“三駕馬車”中,外需仍然重要,但其貢獻率在下降,且存在海外疫情等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紅塔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在解讀7月經濟數據時指出,目前需求端的不確定性在增強,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擴產。從海外需求看,PMI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等在7月都出現了下滑。
投資需求方面,下半年將繼續發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閆坤和副研究員汪川認為,政府投資方面,由于上半年地方債發行和財政支出較慢,占比不足全年新增額度的30%,下半年地方債發行節奏將加快,財政支出亦將提速,推動基建投資小幅回升。制造業投資方面,由于目前工業產能利用率處于較高水平、制造業企業利潤加速恢復,企業預期持續向好,國有企業效益明顯改善,預計下半年制造業投資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同時由于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仍面臨較大壓力,預計制造業投資將呈現降幅不斷收窄,穩定復蘇的走勢。
消費需求則是近年來備受關注也被寄予厚望的領域。但本應是旅游旺季的7月,由于疫情的零星擴散,影響了居民外出旅游的意愿,餐飲等消費也有所抑制。對此,付凌暉表示,從7月當月看,部分消費領域和服務業增長有所放緩。河南、江蘇、湖南等部分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不同程度比上月有所回落,一些接觸型聚集型行業,比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
但他同時提到,暴雨、散發疫情都是短期因素,下半年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環境的改善,居民消費會繼續回暖。“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速為12%,比一季度明顯加快,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同時要看到,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17.4%,快于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表明居民消費意愿提高。”
總而言之,如蔡昉所言,中國經濟要想保持長期可持續增長,既要從供給側入手提高潛在增長率,也要從需求側著眼使需求因素符合潛在增長率的要求,關鍵的政策抉擇應該立足于諸種需求因素長期可持續以及相互之間的平衡。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