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經濟增長動能有效轉換,自貿港政策紅利全方位加速釋放
摘要:“十三五”前四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4.9%,2020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達78.5%,預計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兩千億元,其中離島免稅品從55億元邁上300億元臺階、年均增速超40%,有效促進了消費回流。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張洽棠 王心武
今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出爐,一系列成就令人矚目。同時,以“十三五”建設發展輝煌成就為主題的12場新聞發布會密集召開,集中展示了海南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展望“十四五”發展藍圖,以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成效,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梳理發現,回顧海南的“十三五”,發展和改革是關鍵詞,展望“十四五”,科技和創新是核心。
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這是經濟結構轉型取得歷史性突破的五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海南房地產業的增加值、投資、稅收占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分別從最高位回落4%、21.9%、25.1%,但經濟卻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成功實現“闖關”;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0.5服務業比重提高6.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95.8%;旅游收入提前一年實現千億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5.9%、6.9%、7.1%和8.4%。
海南的經濟新動能在不斷培育,經濟增長動能實現有效轉換。“十三五”前四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4.9%,2020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達78.5%,預計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兩千億元,其中離島免稅品從55億元邁上300億元臺階、年均增速超40%,有效促進了消費回流。
此外,新經濟新業態加快發展。“十三五”前四年,海南互聯網業、醫藥產業、會展業和教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24.7%、12.7%、11.2%和10.6%。
改革:極簡審批筑巢引“鳳”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的五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1+N”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國際航空航線最多時達103條,內外貿海運航線最多時達44條。入境免簽政策擴展到59國,年入境游客規模增長56%。實際利用外資額連續3年翻番。
其中,“極簡審批”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
“自2016年開始,海南在海口美安科技新城、博鰲樂城國家醫療旅游先行區、海南生態軟件園試行極簡審批制度。”海南省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萬榮介紹,極簡審批改革就是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特區立法,對相關審批事項進行取消、精簡、優化和聯合驗收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審批,推進投資建設項目快速落地。
為此,海南推行“規劃代立項”“區域評估評審代替單個項目評估評審”“準入清單”等制度,同時推行告知承諾制、“聯合驗收”機制和“項目退出”機制,多項制度使極簡審批落到實處。
優化營商環境引“鳳”來。“‘十三五’以來,海南省圍繞制度創新,堅持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原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強化部門間協同聯動,改革舉措壓茬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海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吳明月介紹。
五年來,海南以完善工作制度為落腳點,打造營商環境“一盤棋”。設立了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聯席會議,各市縣相應設立了工作推進機制,建立了五級書記抓營商環境的推進機制、政企溝通機制和宣傳反饋機制。連續三年制定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共推出100條改革舉措,形成了商事登記“全省通辦”、施工圖審市場化和施工圖“多審合一”等7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
據行業部門初步統計,通過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壓茬推進,全方位發力,截至2020年12月底,海南省市場主體達到119萬戶,其中,企業44.24萬戶、個體戶74.93萬戶;外商投資企業增長迅速,2020年全省新增外資企業1075戶,尤其是2020年6月1日《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實施以來,外資企業增長量是6月前的近9倍。
提質增效: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并進
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海南將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地方急需,以超常規手段打一場科技翻身仗。同時,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形成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3+1”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
“高新技術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創新主體,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直以來,海南省都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引進工作,去年初提出了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00家的目標。”海南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王賢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十三五”時期,海南互聯網產業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到2020年底,海南互聯網產業營收規模達到了12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0%,這是一個比較喜人的數字。”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尹麗波說。未來,海南互聯網也要實現營收“五年翻兩番”。在“三年成型五年成勢”超額實現千億目標的基礎上,再利用五年時間推動互聯網產業規模連續翻番,力爭2022年邁過2000億元,2025年突破4000億元。
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將提升數字經濟、石油化工新材料、現代生物醫藥等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能級,產值突破4000億、2000億和500億元,數字經濟年均增長30%以上。
為實現目標,海南省將打造優質產業載體平臺。謀劃產業載體優化升級,按照產城融合的模式,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產業園區的高質量差異化發展。如澄邁生態軟件園,重點打造區塊鏈、游戲動漫等相關的產業;三亞互聯網信息產業園重點打造數字創意、科技創新等產業。
自貿創新:政策紅利與“一園一策”共舞
海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常務副主任王磊介紹,“海南省扛起主體責任,全力以赴抓緊落實政策早期安排,一批關鍵政策落地實施,各類要素加快集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海南自貿港建設順利開局、蓬勃展開,成為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新標志。”
當前,海南自貿港一批核心政策落地實施:離島免稅“新政”成效顯著,購物額度提升,件數限制取消,商品種類增加,去年7月1日新政實施至12月31日,在全省接待旅客數量同比下降兩成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全年銷售額比前年翻番、達到300億元的目標;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原輔料“零關稅”政策、交通工具及游艇“零關稅”政策發布實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全省離岸新型國際貿易結算量是上年度的9倍……
海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呂先志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牢牢把握發展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發展新格局,持續推進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