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泰達汽車論壇成果共識
摘要:民族汽車品牌向上是關系汽車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擴大中國汽車市場份額,實現品牌向上突破,是“十四五”時期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最為緊迫的任務。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第十七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完美收官。圍繞“融合·創新·綠色”的年度主題,本次論壇設置了17場會議,匯集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生態環境部和商務部等部委領導、國內外企業集團高層、資深專家學者、權威媒體記者等1000余名嘉賓現場出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志新表示,為期三天的思想碰撞,形成五點共識:
一是統籌政、產、企資源,發揮協同效應,實現汽車“雙碳”目標。汽車產業碳中和是個系統工程,需統籌政府、產業和企業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政府層面應完善頂層設計,通過國家政策和標準法規完善,提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嚴燃油車能耗要求、引導綠色低碳出行、建設循環利用體系、鼓勵綠色生產設計,強化政策保障;產業層面應加速融合,開展低碳技術聯合攻關、引導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改善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加強與能源、交通等行業融合發展,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降低碳排放;企業層面應錨定雙碳,追溯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從產業鏈、生產制造、低碳產品、低碳流通、報廢回收等環節落實低碳、零碳理念,實現汽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目標。
二是攻關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速,打造產業全新增長極。2021年是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破局”之年,北京、上海和佛山牽頭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獲五部委的批準,為新能源汽車板塊帶來新一輪政策催化劑,推動行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面對當前新形勢,一是圍繞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核心的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電池、車載液氫系統等顛覆技術,重點突破高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先進儲氫系統等瓶頸技術。二是充分發揮先行區域產業基礎優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配合、聯合攻關,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速,鍛造產業鏈長板、補齊短板,有序打造以燃料電池商用車為主的示范應用場景,當前應加強綠氫制備、儲運、加氫站等能源基礎設施堵點的突破,支持FCV取得產業化突破,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三是強化協同創新,消除技術斷點,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的融合與升級。當前,汽車產業正在由傳統的以整車企業為主體的“鏈式關系”向以生態主導型企業為核心的“網狀生態”轉變。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將用軟件定義汽車,強化協同創新,打造高算力芯片、電子電氣架構、操作系統、車網通訊等平臺;我們要致力于構建數字座艙智慧生態系統,提升用戶智享體驗;消除自動駕駛過程中的場景斷點,加快突破高性能傳感器技術,加快關鍵元器件自主產業形成。解決地圖標準不統一和數據采集工具鏈不統一等產業發展短板,共同促進產業早日成熟;聚焦自動駕駛安全和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加速制定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標準,推動數據安全治理與合規應對,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貫通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加強國際合作,提升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也進一步凸顯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在補全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斷點的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培育產業鏈供應鏈長處、優勢,在全球汽車產業分工體系中取得話語權,大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性。汽車企業要把產業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貫通研發、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突破產業鏈的斷點、堵點,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一方面,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克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在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另一方面,緊抓新冠疫情背景下國外產業鏈向國內轉移的重要契機,加強供應鏈國際合作,與貿易伙伴形成緊密聯系,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五是積極實施品牌向上戰略,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民族汽車品牌整體向上突破。民族汽車品牌向上是關系汽車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擴大中國汽車市場份額,實現品牌向上突破,是“十四五”時期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最為緊迫的任務。民族汽車品牌企業應加速技術創新迭代,推動品牌競爭力加速形成,打造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產品,大幅提振消費者信心。著重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打造高水平、現代化汽車產業鏈條。通過流通體系的模式及業務創新,賦能品牌發展。以消費者需求為指引,提升產品品牌力;致力中國汽車自主品牌高端化突破,切實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穩步推進汽車品牌資產量化管理體系建設,助力解決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卡脖子”難題,推動民族汽車品牌整體向上。(楊文)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