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聚焦“開放條件下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

2021-09-17 15:43 中國發展網
貨幣政策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摘要:當金融市場出現過度異動或過度資本流動時,要適當采取一些跨國資本流動監管措施。

中國發展網訊  9月15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理論與思想研討會(第2期)在線召開,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本次研討會聚焦“開放條件下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范志勇代表論壇發布《關于全球視角下宏觀審慎和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思考》報告。

范志勇指出,雖然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已經在很多國家得到了實施,但是考察各國實施宏觀審慎政策可以發現宏觀審慎政策實際上主要是盯住了一些國內的宏觀杠桿率等類似指標,但對于資本流動的監管重視程度不夠。本報告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在分析宏觀審慎監管及通貨膨脹目標制有效性來源的基礎之上,提出應該在關注國內宏觀杠桿率等指標的同時,還要關注國際資本的流動。當金融市場出現過度異動或過度資本流動時,要適當采取一些跨國資本流動監管措施。

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從不一樣的流動性“雙寬松”政策開始,通過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成功”經驗、單一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轉型的后果分析,對于全國視角下全球貨幣政策的轉型和宏觀審慎政策進行思考,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議。

報告指出,通貨膨脹目標制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國外貨幣對國內貨幣的擠出,避免了流動性過剩條件下的通貨膨脹的上升。二是,為實現通貨膨脹的穩定,多余的資金可以從產品市場擠入其他市場。但這種看似“成功”的現象背后,卻蘊含著貨幣政策框架轉型蘊含的道德風險和動態博弈問題。

報告認為,單一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轉型,導致美國經常性項目的失衡更加嚴重,全球性流動過剩的情況更加嚴重,導致金融風險加劇。報告強調,在貨幣政策框架建立起來之前,每個國家都對自己的通貨膨脹負責。但是當全球統一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建立之后,美國負責發錢,而全球其他國家和美國一起負責控制通貨膨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美國通過創造多余的貨幣掠奪了其他國家貨幣發行的權利,這導致一個結果——美國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來繼續本國經濟失衡狀況。

報告以宏觀審慎監管,包括通貨膨脹目標制有效性來源為基礎進行分析,得出四方面結論。第一,通貨膨脹目標制政策的實施和2008年金融危機間的關系,并不是因為簡單的善意忽略了金融市場。

第二,通貨膨脹目標制有效的原因是外資流入對本幣產生的擠出效應。

第三,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如果沒有辦法避免全球流動性失衡或者是流動性供給過剩的情況,它只能起到緩解或者推遲危機的狀況,很難從源頭上避免全球性的危機。

第四,落腳到具體政策建議方面,中國在施行“雙支柱”政策的同時不應該忽略對資本流動的監管。

報告認為,應對全球性過剩對金融市場造成的沖擊,可通過五種渠道避免:

第一,從源頭上控制流動性過剩。

第二,從傳導渠道上控制外資對本國的流入,尤其要切斷過度的外資對本國的流入。

第三,本國貨幣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承擔外資對本幣的擠出。

第四,讓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更多進入其他市場。

第五,建立更廣泛的保險機制。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