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家園變花園:擘畫新時代“麗水山居圖”——解析浙江麗水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花園鄉村先行地

2021-09-29 14:59 中國發展網
浙江麗水 農村人居環境 鄉村振興

摘要:把改革創新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深入挖掘鄉村的發展潛力,全面激發鄉村經濟的內在活力。這是麗水先行打造花園鄉村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重要法寶。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孫瑋、張靚、記者沈貞海

金秋時節惹人醉,沃野阡陌織錦繡。

秀山麗水,全市1891個村(社)書寫著一幅“花園范、山水韻、鄉愁味、五彩業、共同富”的美麗畫卷,詩畫田園與美麗鄉村相互交融的“麗水山居圖”正從遠景走向現實。

麗水全市1891個村(社)書寫著一幅“花園范、山水韻、鄉愁味、五彩業、共同富”的美麗畫卷。

麗水全市1891個村(社)書寫著一幅“花園范、山水韻、鄉愁味、五彩業、共同富”的美麗畫卷。

麗水全市1891個村(社)書寫著一幅“花園范、山水韻、鄉愁味、五彩業、共同富”的美麗畫卷。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2003年,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拉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帷幕。在美麗鄉村建設“全國看浙江、浙江怎么辦”的背景下,麗水作為浙江大花園的核心區,該如何打造“千萬工程”升級版和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麗水版?

面對這樣一道新命題和必答題,2019年麗水在全省率先啟動謀劃花園鄉村頂層設計和大推進行動,以更新理念、更高要求、更實舉措,精心作答“麗水答卷”。所謂花園鄉村,麗水給出了清晰的定義:以建成人民美好鄉村生活向往的宜居休閑花園、生態文明花園、健康養生花園等“三園”為目標,打造具有生態優先的鄉村環境儀態、自然原貌的空間肌理形態、集約發展的美麗經濟業態、紅綠共榮的鄉風文明神態、共建共享的綜合治理勢態、詩意富足的幸福生活狀態等“六態美”的新時代美麗鄉村“麗水版”。

兩年來,麗水突出“三園六態”特色追求,聚力花園創建、改革創新、民生改善,全域打造充滿活力、蘊含魅力、富有張力的花園鄉村。2020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7元,同比增長7.8%,增幅全省“十二連冠”;低收入農戶收入12394元,增長15.5%,增幅全省“五連冠”;全市農業增加值105.76億元,增長2.6%,增幅全省排名第二。累計創建了208個花園鄉村,其中50個精品花園鄉村。

時間無言,變化有聲。錨定共同富裕的目標,綠水青山間,一個個花園鄉村正乘風抽枝、吐蕊綻放。

花園創建:詩畫田園承載鄉愁記憶

塑形和注魂是花園創建的兩大核心詞,既要提升鄉村顏值,更要提升鄉村神韻。

在麗水眾多的花園鄉村樣板中,景寧畬族自治縣的大均村因古樸的風貌和獨特的風情格外引人注目。鋪設精巧的石板老街、質樸自然的卵石泥墻、舊式門窗的臨街鋪面、曲折相通的幽深小巷……漫步于村中,既可在魚嬉淺底的畫面中感受江南水鄉的溫婉,亦可在穿行牌樓古坊間觸摸古樸的風貌。

在花園創建中,大均村以畬族風情為載體,保護為先、適度開發,以古街為中心輻射,通過立面改造、道路修復、古街巷子小品布展、景觀美化亮化,對古街古巷古民居進行修繕、改造、提升,并引導創建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文化展館,將文化元素融入古街。從“無游客”村莊,到如今民宿集聚區、風情旅游名村;從衰落的港口商貿村,到如今的“中國畬鄉之窗”,大均村走出了一條古村復興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麗水有257個村被認定為國家級傳統村落,是華東地區古村落數量最多、風貌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江南最后的秘境”。通過花園創建,不僅拯救了傳統建筑,更以文化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了有品質的田園鄉村生活,讓傳統村落成為大花園建設中的璀璨明珠,麗水也因此成為了游客追捧的近在眼前的“詩和遠方”。

尋常處見功力,細微處見真章。古堰畫鄉景區的大港頭村和堰頭村,掀起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微改造”行動,“馬路拉鏈”封上了,空中蜘蛛網“清除了”,隨處可見精心打理的花花草草,雜亂的空間變成了休憩的場所,墻角巷頭新添了詩意的繪畫……小變化、小改造、小更新,卻大大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引領產業實現新的蝶變。景區提升,吸引著更多的藝術家,目前共入駐藝術家工作室126個,油畫產業每年帶來約190萬人次的游客量。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今年初,麗水專門出臺了《花園鄉村“微改造”實施方案》,以花園鄉村創建村為“微改造”主要載體,深入倡導“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的人工干預”“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態、低碳環保材質和廢棄建材”“充分利用生態環保技術”等理念和手法在花園鄉村創建中的運用,實現花園鄉村風貌完整、舒適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諧。諸如傳統建筑的立面修復、活化利用,鄰里空間、健身活動場地等公共節點的提升,庭院的布局、綠化、造景、物品擺放,民宿的風格、布置、氛圍營造,不同類型田園的打造等等都能在這份方案中找到遵循的原則和改造的方法。在這一方案的指引下,一處處下足繡花功夫的“微改造”,正以點滴變化累積成“精提升”的巨變,刷新著麗水鄉村的顏值和品質,讓花園鄉村加速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桃花源”。

云和縣石塘鎮灘下村過去是個“空心村”,房屋破敗、街巷凌亂,借花園鄉村建設的東風,對該村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實施三大革命同時,融入藝術手法對村莊進行改造修繕,如今村子大變樣了,還吸引不少游客前去休閑觀光,成為麗水市民向往的“打卡點”。

在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踐行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探索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的基礎上,花園創建通過實施花園村莊建設、花園田園建設、花園風情帶建設、閑置資源激活、“兩進兩回”、經營鄉村、花園鄉村“五治”、消薄攻堅提升八大專項行動,圍繞花園鄉村環境營造、業態經營、治理提升三大方面進行全面打造。

把家園變成花園,在一個個村莊實現美麗嬗變的背后,有一整套科學詳實的硬核支撐。《花園鄉村建設指南》《花園田園建設指南》《花園庭院建設指南》《麗水市花園鄉村建設指導手冊》《麗水市花園鄉村創建大推進行動方案(2020-2022年)》《麗水市花園鄉村認定辦法(試行)》……一系列建設指南和評價標準的發布,搭建起了花園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頂層框架。通過這些要求標準,可以清晰感知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更加注重維護好鄉村原始風貌、原真風情、原生態風光,更加注重復興鄉村文化傳統記憶和鄉村傳統空間的當代創新利用,在精雕細琢、精耕細作中讓鄉村彰顯韻味、讓鄉愁找到歸宿。

改革創新:青山綠水點燃振興引擎

美麗經濟與美麗鄉村缺一不可。找準美與富的結合點,才是花園鄉村建設正確的打開方式。

把改革創新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深入挖掘鄉村的發展潛力,全面激發鄉村經濟的內在活力。這是麗水先行打造花園鄉村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重要法寶。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麗水農村改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近年來,麗水抓住全域打造扶貧改革試驗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等載體,大膽探索,敢于破難,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河權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有效破解鄉村振興融資瓶頸,全面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創新推出“生態貸”“GEP貸”,實現GEP可質押、可變現、可融資。截至今年4月,共發放各類“生態貸”的余額超200億元。

2019年8月,《麗水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試行)》出臺,綠水青山真正有了衡量體系,也就是說,山、田、林、水,甚至空氣都成為有價之寶。2020年底,麗水所有鄉鎮均組建了“兩山公司”,負責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自然資源管理與開發等,成為公共生態產品的供給主體和市場化交易主體。隨即,好空氣好生態能變現的案例頻頻出現:景寧畬族自治縣向大均鄉“兩山公司”支付188萬元,用于進一步保護和改善生態;國家電投集團投資的縉云縣大平山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方與大洋鎮“兩山公司”協商,簽訂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購買協議,分年度支付購買資金279.28萬元;杭州宏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兩山銀行”向青田縣小舟山鄉“兩山公司”支付300萬元,購買項目所在區域生態產品……為進一步釋放生態活力,讓綠水青山為發展賦能,麗水先試先行,探索開展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努力打通GEP向GDP轉化的通道。今年8月,市委四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麗水市委關于全面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從“先行試點”到“先驗示范”作出了全面部署,將此作為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路徑和重要舉措。

改革賦能,創新引領,讓鄉村迸發出了新的活力。2020年,“麗水山耕”農產品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三年蟬聯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榜首。在鄉村產業振興上,麗水創新打造的“山”字系品牌利用區域公用品牌,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實現鄉村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人文價值的再造和轉化。以“麗水山耕”生態有機農產品、“麗水山居”農家樂民宿、“麗水山景”鄉村旅游、“麗水山泉”優質水產業為代表的“山”字系品牌風生水起,持續推動麗水鄉村“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共同筑托起鄉村產業振興的根基。“山貨”走出“山門”,“山居”帶來“錢景”,“山景”引爆 “熱度”……今天的麗水,“山”字系品牌體系與生態產業正產生著耦合效應、乘數效應,共同筑托起麗水花園鄉村的大盤,推動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徜徉在麗水的綠水青山間,看山景、住山居、品山耕、飲山泉,成為許多人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向往。

花園鄉村不僅要“留得住鄉愁”,更要能“望得見未來”。當前,麗水又把目光瞄向數字化改革,以更高的效率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通過系統性重塑,一個個鄉村被數字賦能:2020年7月,遂昌和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松陽與上海市寶山區、寧波及嘉興市農業農村部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麗水香茶”冠名上海虹橋站高鐵列車,產業合作全方位融入長三角;青田依靠僑鄉農品城與世界建立了農副產品貿易往來關系,在開放交流中開辟了“三農”新天地;農村電商、來料加工、鄉村文創產業等鄉村產業融合創新,蓬勃發展,涌現出了21個中國淘寶村、58個電商專業村、7個全國電商百佳縣,網絡零售額從2015年的121.4億元提升至2020年的481.6億元,年均增長31.7%……鄉村,成為了投資興業的沃土、創新創業的熱土、安居樂業的凈土。

民生改善:美好生活浸潤百姓心田

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面積2294萬畝,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如何打破山體眾多的自然條件限制,徹底擺脫貧困、徹底遠離危險、徹底恢復生態,帶領山區農民走出一條“共富”之路?

麗水充分運用跨山統籌這把“金鑰匙”,在全國率先探索解危除險、小縣大城、眾創空間、幸福社區4種縣域模式,實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一方面采用資金獎補的方式推動大搬快聚,以省、市兩檔發放搬遷補助;另一方面通過成立大搬快聚公司,引導扶貧資金注入并全盤謀劃安置點融資項目,建立資金保障機制,推動以“最優惠的政策、最佳的地段、最好的配套”吸引農戶搬遷。截至2020年,全市安置小區投資累計超60億元,24875戶69085人搬出大山、融入城鎮,實現安居樂業、增收致富。日前,由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編寫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典型案例》出版發行,《構建山區城市異地搬遷縣域實踐中國樣板——浙江麗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實現發展與生態雙贏》作為浙江省唯一典型案例代表入選《典型案例》。

靠山而生,向海而行。內生動力不強是麗水的基本市情,這也決定了麗水必須把借勢借力作為重要的發展手段和方式。麗水充分利用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的政策機遇,大力推動“飛地”園區、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山海協作產業園等合作平臺發展,切實增強山區鄉村的內生造血功能。近年來,麗水與兄弟地市先后建立19個飛地項目,覆蓋行政村1712個,總投資達9.3億元,年回報近1億元。

花園鄉村建設不僅要讓群眾“看得見”,更要“摸得著”,具有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和真實獲得。“大搬快聚”和“山海協作”全面提升了農村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村民們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轉變,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層治理經驗,比如,縉云縣筧川村以“善領、善建、善解、善聚、善督、善承”為抓手,形成了“善治六法”,成為全市鄉村治理的典范;慶元縣楊橋村早在20年前制訂了“六比六看”文明公約,塑造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的文明新風,20年來無刑事案件、集體上訪事件和矛盾糾紛出村;云和縣崇頭鎮各重要路段的醒目位置都豎起了“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公示牌,提供24小時免費熱線服務,游客無論是需要景區導游、信息咨詢還是應急處理,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遂昌縣蔡和村推出的“蔡和分”信用碼機制,對每個家庭(戶)明確了8條底線24條細則,規定了信用積分良好信息和失信信息評價指標,激發村民“求和”’“守信”“崇廉”信念;松陽縣望松街道建立了“鄉賢庫”,選拔出63名鄉賢調解員,參與基層治理……與此同時,麗水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動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促進善治鄉村建設,全力打造鄉村治理現代化先行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創成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14個、省級善治示范村452個。“民情地圖”“住村聯心”“事不過夜”等服務群眾特色品牌在全市推廣,“清廉村居”建設深入推進,農民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

打造山區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樣板,“三農”是主戰場。今天的麗水,已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勇扛使命、勇闖新路、勇當先鋒,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品質農業示范區、花園鄉村先行地、共同富裕幸福園,爭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排頭兵,努力建設成為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山區樣板。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