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潮南區構建“2+2+4”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摘要:該區將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鞏固提升練江綜合整治成效,提高環?;A設施運維管養水平,規范整治入河超標排污口,削減污水存量,落實落細河長制和湖長制。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石培璋、聶金秀、記者羅勉從汕頭市潮南區了解到,該區第五次黨代會明確了“善治穩區、產業強區、改革興區、融通活區、惠民立區”的發展思路,為潮南未來5年發展擘劃了“經濟建設穩中有進、政治建設全面加強、文化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建設長足進步、生態建設常態長效”路徑圖。其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2.4%,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100%;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水體斷面水質全面達到Ⅴ類。
“善治穩區”護航各項事業發展
今后5年,該區將堅持政治統領、黨建引領,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上級要求、遵循發展規律、彰顯潮南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加快建設現代化和美富裕新潮南。
該區把“善治穩區”放在首要位置,將著力織密法治、安全、平安、自治“四張防護網”,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構建新時期的黨群干群和諧關系,弘揚法治精神,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和群眾利益協調機制,著力突圍歷史遺留問題和社會治理痛點,讓群眾共建共享看得見的平安、摸得著的幸福,為潮南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產業強區”聚力建平臺促融合
該區將聚精會神建平臺、抓創新、促融合,搶抓市臨港大型工業園區建設契機,系統布局建設“2+2+4”(兩帶、兩平臺、四個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即練江流域生態休閑帶、大南山綠色康養帶等“兩帶”,練江濱海生態發展示范片區、南山智慧產業片區等“兩平臺”,紡織服裝、精細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等“四個產業集聚區”,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依托厚實的工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條,該區將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持續在科技化、生態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著力突圍傳統產業“低、小、散”問題,讓潮南的產業集優成勢、產品享譽內外。
“改革興區”暢通城鄉雙向流動
該區在“改革興區”方面將創新思路舉措,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打通城鄉之間人員、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的雙向流動通道,以科學合理的要素配置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連片開發,發展塊狀經濟,著力突圍“小城區大農村”格局,讓改革發展活力競相迸發。該區將主動做好營商環境、要素供給、放權賦能“三篇文章”,疊加惠企暖企政策,深化“數字政府”建設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外商投資便利化改革,充分挖掘和盤活存量土地,推動村鎮產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實施“1+8”人才政策,同時推進簡政放權,用好“鎮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把鎮(街道)打造成發展經濟的堅強堡壘和作戰單元。
“融通活區”推動實現優勢轉換
“融通活區”,需要充分調動發揮潮南鄰近珠三角、連接汕潮揭的獨特區位優勢和海內外鄉親眾多的人文優勢。該區將進一步密切與廣大海內外鄉親的聯絡交流,構建暢聯暢通的立體交通格局、協同協作的產業共建格局、相融相生的文化交流格局、同向同行的僑務工作格局,積極對接大灣區產業延展和配套需求,借勢借力與內生內驅有機結合,著力突圍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讓全域“融灣”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努力把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惠民立區”提升群眾生活質量
該區還響亮提出要“惠民立區”,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厚植為民情懷,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落實收入分配政策,著力突圍民生設施和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認真答好生態環保、鄉村振興、民生幸福等“三張考卷”,讓潮南的經濟總量更充分地轉化為群眾的生活質量。
該區將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鞏固提升練江綜合整治成效,提高環?;A設施運維管養水平,規范整治入河超標排污口,削減污水存量,落實落細河長制和湖長制。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更加注重從鎮域層面統籌薄弱村、統籌鎮和村、統籌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發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片、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引領作用,全域建設“遠可望、近可游、居可養”的美麗鄉村。加大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等投入力度,完善以電力、通信、管道燃氣、給排水等為重點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