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169期:商業銀行的基本邏輯與分析方法主題報告發布
摘要:對銀行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主要是厘清在會計數字背后,銀行發生的實際情況。資產負債表方面,通常做簡化重分類,簡化成百分比形式的共同比資產負債表,以便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與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特別設立“學習兩會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開局”系列沙龍第12期(總第169期)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分享新書《王劍講銀行業:基本邏輯與分析方法》,做主題報告“商業銀行的基本邏輯與分析方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對報告進行了點評,沙龍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宋科主持。
主題報告核心觀點如下:
財務報表分析。對銀行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主要是厘清在會計數字背后,銀行發生的實際情況。資產負債表方面,通常做簡化重分類,簡化成百分比形式的共同比資產負債表,以便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同時,做增量分析,把增量的資產負債表百分比處理,方便看出銀行一年之內的資產負債配置。利潤表方面,同資產負債表類似,測算并列出銀行所有的收入結構,方便進一步分析。
ROE分析。對杜邦分解(包括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進行改良,將銀行利潤表的每一行除以平均資產,最后得出凈利潤除以平均資產,即ROA。ROA再乘以權益乘數,就是ROE。通過分析每個數字,可以得出銀行整體上的經營風格,因為這種改良方法能夠把銀行所有的經營情況一覽無余地呈現出來,看清銀行的模式,是高成本、高收益、高風險還是低成本、低收益、低風險,進而根據些數字的來源、大小等情況,分析未來趨勢。
銀行財務建模。資產負債表預測,不同的科目會有不同的預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比如有些銀行貸款用增量,有些用增長率等。利潤表預測,主要是關注銀行的規模增長和息差。因為有些指標常年非常穩定,比如“成本收入比”(即業務及管理費用除以營業收入)幾乎常年不變。不良率的預測相對繁瑣,因為對不良率的預測時常源于經驗,本身就不太精準;其次是提撥備的問題,這一預測方法還需進一步完善。
銀行估值方法的運用和觀點。銀行的估值常用的是現金流折現,現金流可以用股息,也可以用自由現金流,即股息折現模型(DDM)和股權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FCFE);銀行還會用EVA折現模型。不同方法各有優劣,選估值模型更像一種藝術,不是特別嚴謹和科學的說哪個最好。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新書做出了簡評,本書很好地填補了現在的一些空白,是作為了解現實銀行運行的比較好的讀物,另一方面也給銀行一些啟發,中國銀行業的估值水平整體比較低,本書以分析師的視角去看銀行的報表,對銀行的信息披露和戰略組織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書關于基礎理論方面篇幅略少,比如銀行的起源、銀行的作用、銀行為什么被監管以及監管的主要方向,中國銀行有中國的特色,怎樣把經濟學的發展和我國實踐結合起來,非常重要。
曾剛指出,對于銀行業,應該怎樣對銀行業進行一個合理的估值,在當前資本監管日益趨嚴的情況下,資本金的補充對于銀行非常重要,但是對于銀行業引入新的投資者或增發股票都是不太合適的,所以提高銀行業的估值有助于打破循環和解決困局。在當前的中國市場,銀行之間的估值分化也是非常嚴重的,以及為何財務狀況更好的銀行估值反而比有些銀行要低,要解決這個問題,下一步銀行的資本積累和補充才能真正意義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對支持實體經濟才有支撐。
曾剛表示,中國銀行業下一步面臨的調整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業務結構的調整,從表內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向表外業務轉型,當前銀行業有追加資本要求,并且資本補充的成本在增加,所以從估值的角度和資本損耗的角度來講,表外業務是必然發展的方向。二是資產結構的調整。表內的資產結構從原來的對公業務轉向零售業務,并且當前“雙碳”目標也推動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雙碳”轉型的過程中,銀行需要對一部分產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三是數字化的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對于銀行的估值分析,要基于銀行處于資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考慮它能夠調動的資源和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并延伸到監管和貨幣政策的層面作出層層遞進的考量。另外,也要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也要關注銀行的績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是如何表現在股票價格和市值上的。
他也指出,學術研究和投資分析是對于商業銀行的分析的兩個不同的方向。學術研究在抽象的過程中會舍棄一些商業銀行實際運行中的很多環境等實際因素,但是在現實的估值分析中,很多客觀存在的因素都會對銀行的運營和績效發生作用,在做估值分析的時候,就要把這些融合到分析的框架中,作出有價值的判斷。而銀行分析具有自身的異質性,要在估值分析中體現出銀行與其它行業的差異性。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秘書長認為,我們首先要厘清銀行的生存邏輯即其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存貸款及其凈息差可謂其原生生存內核,中間業務及其凈收入可謂其派生生存內核。其實,銀行業是天然壟斷競爭的行業,它或多或少是一個準公共行業,因而是特許經營的,要有監管背書的。
在當下,我們要看到銀行業面臨的一些競爭擠壓搶食挑戰:一是銀行業內的競爭,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其存貸利差越來越小,盈利空間越來越小。二是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混業競爭擠壓其生存與盈利空間。三是國家政策支持鼓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其直接融資比重的擴大,金融脫媒對銀行業生存空間的擠壓。四是規避或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對銀行生存空間的侵食。五是數字金融對銀行業態及其生存方式的顛覆,包括數字貨幣對存款貨幣的或有顛覆。探討銀行業基本邏輯及其分析方法,我們既要回歸其最基本而簡單的生存邏輯,同時又要穿越時空,考察其歷史發展,預測其未來趨勢。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