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吉林秸稈全域禁燒:守護好“吉林藍” 保護好黑土地

2021-11-15 11:37 中國發展網 記者 倪文忠
吉林 秸稈

摘要:秋收過后,由當地政府主導成立的農安縣秸稈打包協會,正式投入運行。他們把全縣40家合作社的200臺原包秸稈打捆機集中起來,在全縣10萬公頃的大田里,進行秸稈離田作業。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倪文忠 從今年秋季開始,吉林全省范圍內實行秸稈全域禁燒,各地立即建立完善秸稈露天焚燒火點處置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全力形成“通過嚴格管控不敢燒、通過‘五化’利用不用燒、通過培育市場不想燒”的全域禁燒工作格局,守護好“吉林藍”,保護好黑土地。

秋收過后,由當地政府主導成立的農安縣秸稈打包協會,正式投入運行。他們把全縣40家合作社的200臺原包秸稈打捆機集中起來,在全縣10萬公頃的大田里,進行秸稈離田作業。

秸稈打包后直接賣給華能長春熱電廠作為生物質能源,合作社每噸收入50元;而過去每年都要花錢收拾自家地里秸稈的農民,直接當了甩手掌柜。濱河鄉前崗村的邵才君說,他家的10公頃地,今年不僅節省了雇人收拾秸稈的4000多塊人工費,而且收拾得特別干凈。

今年農安縣玉米種植面積518萬畝,當地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把秸稈都派上了用場:三分之一實現還田保護性耕作;三分之一飼料化利用;三分之一能源化利用。

為秸稈尋出路,是今年全域禁燒工作的重點。全省水稻主產區出臺水稻秸稈還田和低留茬收割作業標準,推廣深埋、旋耕、春攪漿等作業技術。雙遼市通過“水稻農機收割機具包保制度”,做到收割機具達不到低留茬收割標準的,不允許進行收割作業。同時在30萬畝水田里,開展旋耕埋茬平地一體化作業試驗,破解水稻秸稈處理難題。當地雙山鎮,地處洼地、崗地的水田比較多,機械化收割無法展開,年年水稻留茬都在20厘米左右,不處理,來年種地不方便,處理起來又費人工,許多老鄉過去習慣一燒了之。

目前,全省秸稈年產量達到4000多萬噸,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五化”利用量,約為2623萬噸。剩余秸稈,全省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屯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努力實現“不燃一把火、不冒一處煙、不留一片斑”的禁燒目標。目前各地每個村屯都有全域禁燒監管網格,網格長、網格員、監督員全部就位。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