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實施“全鏈條”減損讓糧食“顆粒歸倉”
摘要: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數據顯示,該省今年糧食總產807.84億斤,位居全國第五位;糧食總產量比去年增加47.24億斤,凈增量全國第二位;糧食單產941.3斤/畝,單產繼續位居全國第四位。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石洪宇 記者倪文忠 近日記者從產糧大省吉林了解到,當地糧食產區利用新技術等手段推動收割、倉儲等環節減損,進一步避免了糧食浪費。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數據顯示,該省今年糧食總產807.84億斤,位居全國第五位;糧食總產量比去年增加47.24億斤,凈增量全國第二位;糧食單產941.3斤/畝,單產繼續位居全國第四位。
在吉林省舒蘭市水曲柳鎮,種糧大戶王艷華在洽談糧食銷售的同時,還忙著和農戶一起保養新式農機。今年秋天,她與合作社農戶均獲豐收。
“新式農機不僅效率高,還能減少浪費。”她說,收割機配備了“回收”裝置,可有效減少遺漏稻穗。按照她的計算,一畝地可較原來多回收30斤水稻。“通過減少浪費完成了增收。”
倉儲是“節約”中更為重要的環節。在水稻主產區永吉縣,中央儲備糧永吉直屬庫有限公司對入倉全過程進行跟蹤檢查,保證入倉糧食符合儲存要求。
該公司倉儲保管科副科長郭繼輝介紹,這里使用先進的檢驗儀器,可及時跟蹤糧情變化,實現科技儲糧、智慧儲糧。“我們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通過提升科技儲糧技術,每年節約糧食120余萬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央地糧食企業使用了多項先進的儲糧技術。
部分儲糧倉房配備電子糧情檢測、智能通風和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如利用倉上軸流風機替代傳統大功率離心風機,可實現糧食常儲常新,降低糧食損耗。
商品糧產區吉林市則計劃,繼續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推進收割機等農用機械精細化、智能化,從收割源頭減少浪費。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