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指出——應從五方面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
摘要:應依托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等理念,不斷地總結和推廣地方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積極扮演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身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2021年12月2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
藍皮書指出,應從五方面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
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區域平衡發展?;?/font>2021年可持續發展評價可發現,雖然我國已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各地發展不平衡狀況普遍存在。這既包括同一省區市內部不同領域間發展不平衡,同時也包括各地區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結合新發展階段下的新形勢,需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尋求實現全面、協調、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做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工作,同時統籌城鄉區域間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我國多地創新驅動引領能力仍然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對此,建議緊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助力高質量發展轉型。尤其要推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于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相對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結構。
三是圍繞“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資源環境角度來看,本年度評估發現我國各地區間的自然稟賦顯著不同,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普遍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但也存在經濟發展滯后、總體可持續發展水平不高的發展失衡問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但在資源環境方面表現相對落后,未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領域發展有效連接。因此,應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牢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基于“雙碳目標”的治理體系,推動社會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實現系統性變革。
四是提高公共衛生健康水平,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造成影響的情況下,應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完善傳染病預防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疾病防控能力。本年度評估還發現各地公共衛生均衡發展有待提升,未來需要做好補短板工作,推動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水平與需求相匹配,保障地方政府衛生保健投入,培養公眾疫病預防意識,優化社會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政府、社會和居民個人各類主題對衛生保健的重視程度和資源供給水平。此外,還應強化與其他國家在抗擊疫情領域的相關合作,以實際行動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
五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我國全球治理話語權??沙掷m發展是全球共識,對于地方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應對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抓緊實施有利于完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要落實到各行業、各地區的實際需求和承受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可持續發展轉型。同時,加強監督和檢查,完善考核機制,進一步細化監管措施和核查制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此外,應依托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等理念,不斷地總結和推廣地方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積極扮演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身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