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CMF報告:正確認識和把握碳減排的客觀規律,避免運動式“減碳”

2021-12-24 10:56 中國發展網
碳減排 雙碳

摘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減排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避免運動式“減碳”。未來碳減排仍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

中國發展網訊 12月22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1期)在線舉辦,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本次論壇聚焦“雙碳目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風險挑戰”。與會專家建議,應把涉及雙碳的產業作為優先扶持、優先投資的領域,把經濟復蘇、穩增長和雙碳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衍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發布主報告。報告提出政策建議:有序穩妥推進和實現雙碳目標。

第一,正確認識和把握碳減排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避免運動式“減碳”。未來碳減排仍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

第二,適度超前投資,加大新能源等領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具體包括:投資智能化電網,推動電力行業高效低碳發展;投資儲能設備、充電等基礎設施,促進新能源發展,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等等。

第三,加大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優化能源發展和運輸的區域布局;優化能源供給主體結構;同時要重視技術創新,推動能源清潔化。

第四,加大碳減排金融支持力度,豐富綠色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支持手段。

報告指出,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要正確地處理好幾個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碳減排與疫情沖擊下穩增長的關系,面對三重壓力,疫情沖擊疊加“雙碳”目標的約束,要處理好碳減排和疫情沖擊下穩增長的關系。

第二,要正確處理不同區域的碳排放壓力和平衡增長的關系。從東部到中西部,呈現碳排放強度逐步遞減的過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東中西部又呈現相反的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不同區域碳排放的壓力和區域平行發展是需要處理好的第二個關系。

第三,要正確處理好碳減排與能源安全的關系。在新能源能完全補足缺口之前,傳統能源的退出應循序漸進,不應用力過猛。

第四,正確處理低碳轉型與防風險的關系。一方面,低碳轉型下,高碳行業和相關技術領域可能存在擱淺成本,其信用風險進一步傳導到金融機構,或加大金融機構風險敞口。另一方面,轉型需求下,產品和服務的低碳技術要求會進一步提升,金融體系在支持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在技術投資方面面臨風險。因此,在雙碳轉型過程中,要積極防控重點領域風險,盡快制定行業低碳發展行動計劃及路線圖,形成負面清單,同時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金融行業綠色投資能力。

論壇第二單元,結合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各位專家就“碳減排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應該在更為宏觀的角度來把握這些環保與經濟發展參數之間的科學關系,需要進行深度的科學研究。我國經濟要走出目前的低迷狀態,其中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綠色復蘇。這需要國家加大對綠色轉型的投資和技術創新,使我國的短期有效需求得到擴張,從而形成一種短期需求擴張,中期供給改善的有效路徑。然而對于綠色復蘇的投入,對于投入企業來講是一種負擔,并且想要這些投入馬上產生收入效應和市場效應是很難的,綠色技術的改造需要相對漫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政府要用更大的力氣,第一要加大規劃;第二要做到一致行動;第三要加大對于綠色投入的前期補貼,形成有效運轉的體制和平穩轉型的內生動力機制。更重要的是頂層科學設計要避免層層分解,特別是運動式的層層分解,這也是今年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表示,近年來人們對碳減排目標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有些地區在減排過程中存在“運動式減排”,矯枉過正。當前中央進一步強調“雙碳”經濟發展的節奏要和當前經濟形勢緊密在一起,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梳理正確觀念,把長遠目標和當前緊迫任務結合在一起,做到正本清源,樹立正確的認識。

具體看來,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要把涉及“雙碳”的產業作為扶持、優先投資的領域,這樣就能把我們的經濟復蘇、穩增長和“雙碳”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第二,要抓好“雙碳”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精確把握實施刺激性政策的發力點,提升貨幣投放效率。第三,要扶持“雙碳”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強新能源產業的建設,最后形成我們國家的優勢產業。第四,“雙碳”經濟發展需要建立低排放、綠色發展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這對我國發展轉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強調應轉變認識問題的角度,就是如何讓“雙碳”目標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或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以往的相關研究背后隱含著一個重大理論的前提,假定環境和增長是一個沖突的關系,所以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平衡。在綠色轉型模式下的發展理念、發展內容、資源概念、商業模式、企業的組織模式和體制機制都不一樣,環境保護和增長之間成為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十八大以后,中國在環境和發展的關系上已經有很大的理念轉變,從過去“要我減”到“我要減”。實際上“雙碳”背后不只是能源問題,還包括發展范式轉變的問題;它不僅是中國的問題,還是全球參與到“碳中和”的行動中。這也意味著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傳統發展范式正在發生變化。

相當一部分現代經濟的活動都是凱恩斯理論下的“挖溝與填溝”。要實現我國發展轉型,就要從發展的理念、發展內容上進行全面的轉型。要從過去基于物質資源的增長模式轉變到更多基于無形資源的投入引領發展,比如依靠知識、文化、環境、體驗、個性化的消費、技術等。最后要明確增長的目的是什么,增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福祉。我國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需要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發展范式、研究范式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發展概念、對現代化的認識可能都要進行重新定義。

在此之后,各位專家就如何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進行了討論。

毛振華主張把握能源結構的調整和“雙碳”經濟這兩大抓手,把綠色復蘇作為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來考慮。在過去的一些年份里我國的能源結構已經有了一些調整,新能源比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長期看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有賴于我們的技術進步,所以狠抓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是非常重要的。隨著能源結構的進一步轉化,新能源發展的部分局限性顯現出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儲能技術的短板,需要我們做好突破:第一,針對儲能技術短板,要把政府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先進科技聚焦在該領域;第二,突破產業瓶頸,加大包括設備制造、能源轉換、新能源電池等領域的扶持力度;第三,對我國電力體制、能源價格進行調整,提升電力供應和電力配置體制。

張永生從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第一,明確減碳的戰略方向,推進新產業、新需求,拉動新投資。未來碳中和有兩大方向:一種是“高碳經濟+高中和”,雖然排放很高,但通過一些技術解決,最終實現碳中和;目前看我國是“低碳經濟+低中和”,整體排放處于低位,利用CCUS技術將超標部分進行中和。第二,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之上刺激新需求,能源轉型不只是簡單的填補能源需求和新能源供給之間缺口的問題。此外能源消費問題,需要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第三,在需求方面需要尤為重視。需求是驅動經濟結構改善,推動產業鏈、商業模式、市場結構變化非常重要的因素。

周宏春介紹了國外兩種能源轉型模式:第一種模式為美國在1973年提出的國家能源獨立,并于2020年做到大概平衡。第二種模式為歐洲開發新能源、綠色非化石能源的方式,目前來看比較成功。我們國家未來能源轉型需要認識到以下幾點:第一,“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對生產力要素的價格進行重新界定,或者重新塑造。發展新能源潛力大的地區就有了新的價值,這對生產力的布局會產生新的影響。第二,在能源轉型方向上,提高電氣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投資或未來增長方向要重視淘汰的傳統化石能源和新增發電量之間的平衡,要重視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能源體系的安全性,特別是在新能源發電上網和消納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關注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推廣和使用。了解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投資風險,對投資風險進行評估。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