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院士專家獻計大灣區建設 助力深圳打造人才和創新高地

2021-12-27 15:58 中國發展網 魯義元、聶金秀、記者羅勉
大灣區建設 人才

摘要: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科協主席蔣宇揚,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江濤,深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人才局局長鄧曉俊出席活動并致辭。市科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共同主持高峰論壇。深圳海洋城市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魯義元應邀出席。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魯義元、聶金秀、記者羅勉報道  12月2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市人才工作局指導,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福田區委區政府支持,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深圳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承辦的2021深圳院士專家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科協主席蔣宇揚,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江濤,深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人才局局長鄧曉俊出席活動并致辭。市科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共同主持高峰論壇。深圳海洋城市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魯義元應邀出席。

論壇以“聚四海才智 筑人才高地 促灣區發展”為主題,通過閉門會議、專題演講、峰會對話等形式,獻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深圳打造人才和創新高地。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20位院士(校長)出席會議并開展深入交流。來自大灣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協(學)會專家人才參加會議。線上直播總流量近8萬人次。

助力深圳打造人才和創新高地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科協主席蔣宇揚在致辭中表示,舉辦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論壇,是為了將院士專家的個人智慧上升為集體智慧,圍繞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全局和長遠問題,把握科技革命新方向、研判科技發展大勢,為國家科技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協助和指南。希望通過科協系統的網絡、專家、信息等資源,打造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新模式。

深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人才工作局局長鄧曉俊在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肩負著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光榮使命。深圳將積極聯手香港,發揮香港基礎研究實力雄厚,國際化程度高,深圳產業鏈完整,產業化能力強的組合優勢,深化深港人才合作,優化升級深港聯合政策包,支持兩地創新主體更安全、更積極、更穩妥地拓展海外引才新路徑,注重發揮前海、河套以及香港北部都會區等平臺載體的集聚效應,清單式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深圳市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江濤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深圳的中心城區,福田將瞄準大灣區高水平人才核心區這一定位,全力打造前沿科技人才,現代金融人才,時尚文化人才三個集群,努力營造最適合人才聚集成長的良好環境,用最一流人才服務的保障體系讓廣大人才心無旁鶩地扎根福田,實現夢想,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福田貢獻。

專家論道大灣區人才培養

會上,來自莫斯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鵬程實驗室等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校長和專家圍繞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數據共享與安全、生態環境建設等當前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了主題分享。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香港可從以下幾方面培養科創人才,助力打造灣區科創高地:一是通過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其他城市辦學,建立科研合作平臺;二是香港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建立轉化研究合作平臺;三是香港需要和內地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結合國家需要,實施國家科技研發項目,建立香港和深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的科研基金。

香港大學副校長申作軍認為,深港人才培養面臨很好的機遇。中央推出8項惠港青年措施,包括香港青年內地實習計劃、香港青少年內地交流計劃、“千校萬崗”香港青年專項計劃等。面對機遇,香港大學將創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源頭創新”的引擎。

在海洋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分享了相關經驗。他說,廣東海洋大學目前是全國6所海洋大學之一,通過申報海洋科技孵化園、產業學院、省實驗室等方式重點面向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大數據兩大板塊三個領域培養從本、碩、博三個層次的海洋創新人才。

關于計數數學在當今面臨的迫切任務,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莫斯科大學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教授亞歷山大·伊利英指出,需要開發和創建用于個人微型計算機的軟件,用來保證計算機、工作站的網絡安全。這樣的網絡可以接入強大的計算中心,是一大重要的發展方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不久的將來會建立計算數學與控制聯合研究中心。

深圳能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補短板做點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認為,開源對于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這些年人工智能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就是因為開源。鵬城云腦可為AI社區在算力、數據、模型方面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可以支持各種大模型訓練。這臺機器70%的算力可開放出去,讓大家共享。

加強深港合作及人才培養

第一次峰會對話環節,多位院士專家圍繞低碳環保背景下城市建設與深港合作及人才培養、海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大灣區高校之間人才流動及合作、國內集成電路人才現狀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享。

在低碳環保背景下,深港合作及人才培養方面可以怎樣作為? 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市橋博設計研究院創始人李勇表示,深圳是創新的前沿,如何在低碳發展城市建設未來建設中實現可持續有使命和擔當。作為深港創新圈集聚了很多優秀人才,同時也有很多創新企業、創新產業,應該把深港合作在人才培養和低碳技術研發方面進行合作,為未來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大型的城市群,在生態環境方面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從新的角度培養成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創新型人才,也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合作融合,實現大型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碩賢認為,現在很多香港高校在大灣區設分校,不僅要成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應該成為科研基地、科創基地,發揮它的飛地作用。

深圳大學微電子研究院院長、半導體制造研究院王序進說,需要根據國家需要、行業需要、市場需要,來調整數理化的比例,打破學科、打破專業的隔閡。同時,要打破學校和產業界的鴻溝,才能實打實地為社會作貢獻。

打造三維韌性的粵港澳大灣區

第二個峰會對話環節,多位院士專家圍繞內地和香港高校的合作、深港共同打造韌性城市、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智慧建筑、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執行會長陳湘生認為,要從以下三個維度來打造韌性城市:一是城的韌性,所有的基礎設施、生態、水氣等這些構成城的要素要具有韌性;二是前景或者市的韌性,人們所有的活動都要有章可依、有規可循、有法可治;三是組織和管理的韌性,在風險來臨之前,做到基本預知、預判。三個韌性全部實現,才能構成城市的韌性,支持城市的安全,真正打造三維韌性的粵港澳大灣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指出,大灣區要做智慧城市,數據的共享、流動非常重要。整個灣區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各個城市相互之間的內卷,這不符合開放和開源的概念。開源是強化交流流通,關鍵是要從政策上,從相關的規章法律法規上能保證灣區和城市之間的各種流,尤其是信息流、人才流的流動性。

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提出設想,未來有沒有可能實現一種雙向的流動,也就是說內地的高校,特別是深圳的高校到香港來辦校區,實現人才的雙向流動和合作共贏。同時通過這樣的平臺能夠加強和香港高校合作,加強在港培養人才,服務一國兩制和服務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承擔著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的重任,建議發揮香港高校的人才優勢,實行雙向辦學,推動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之間的人才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會長孟建民說,智慧城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城市的智慧化更為重要。深圳大學開設了智慧建筑研究所,通過研究智慧建筑,為將來整合智慧城市的各個系統打好技術基礎后,使城市的智慧化城市越來越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表示,深圳在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考慮,作為超大城市能源供應的問題不能是單一來源。能源系統是要保證安全性的問題,今后集中式能源的方式、分布式供給的方式,或者多能源供給的方式,在超大城市供給里應有充分的考慮。

近年來,深圳院士專家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論壇圍繞創新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研討,通過邀請大灣區內的高水平院士專家,打造深度交流的“智慧”朋友圈,為院士專家建言獻策、交流合作提供平臺。論壇得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外院士、專家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已成為高端學術交流、前沿領域探索、跨領域學科思維碰撞的品牌學術活動。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五屆,對于深圳市樹立深圳創新發展的旗幟、營造深圳引才愛才用才的氛圍、推介深圳良好的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