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同比增長8.1%總量逾110萬億元 2021年經濟發展“成績單”亮眼

2022-01-18 10:49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GDP

摘要:2021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1%,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按兩年平均算,分別增長4.9%、5.5%、4.9%、5.2%。

本報記者 | 付朝歡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25%左右。

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人均GDP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25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當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強調:“這意味著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也意味著我國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同時也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實現

看中國經濟2021年“成績單”,先結合《政府工作報告》看主要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

經濟較快增長。2021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1%,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按兩年平均算,分別增長4.9%、5.5%、4.9%、5.2%。

就業總體穩定。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達到了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2021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標。

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021年,貨物進出口順差比上年擴大20.4%,達到進出口“量穩質升”的要求。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連續8個月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達到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要求。

單位GDP能耗下降。初步核算,2021年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接近降低3%左右的預期目標。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2021年,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達到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值得關注的是,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寧吉喆介紹,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態勢;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

談及推動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時,寧吉喆特別強調了制造業、服務業占GDP比重這兩個數據。“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4%,比2020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54.9%,比第二產業高16.5個百分點。”

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1%

從需求側來看,消費、投資、凈出口被視作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

全年“三駕馬車”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多少?寧吉喆披露,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寧吉喆表示,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國內循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超過50萬億元,增長4.9%。

國內國際雙循環也在相互促進。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顯現,內需擴大拉動了進口;另一方面,產業體系健全、生產能力穩定的優勢得到發揮,外需拓展促進了出口。202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進口、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1.5%、21.2%。

與此同時,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改善。寧吉喆指出,在生產環節,生產擴大為循環改善打下了基礎。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工業行業的增長面達到了95.1%,產品的增長面達到了73.4%。

在分配環節,企業的營業收入、工資和利潤的增長是初次分配的主要來源。2021年前11個月,41個工業大類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增長面達100%;31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增長面超過80%。職工的工資也在增長。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8%。

在流通環節,貨運的暢通保障了經濟恢復和對外貿易。2021年,我國全社會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4%、6.8%。

在消費環節,就業的擴大、收入的增加支撐了消費恢復性增長。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實際增長12.6%,由于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比較大,兩年平均增長4.0%。回歸常態運行且新增長點涌現

“今年是我國經濟逐步回歸常態運行的一年。”寧吉喆表示,盡管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態勢沒有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因素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變。從全年看,經濟還是有望實現穩中求進。

寧吉喆從5個方面加以分析。

我國疫情常態化防控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肺炎疫苗29.3億劑次,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總人數12.2億人,這為經濟增長筑造了一個總防線。

我國產業供給體系全。我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體系完備,配套也較為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供給增加。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構建國內強大市場的立足之本。

我國還具有改革開放紅利。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2021年都保持了較快增長。中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截至2021年底,中國與145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進出口總額增長20%以上。

我國經濟治理能力強。近年來,我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目前,我國通脹率、政府債務水平都是較低的,貨幣政策有空間,宏觀調控政策工具多,有能力保持平穩運行。

談及下一步我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寧吉喆認為,不僅來自需求“三駕馬車”的拉動,也來自供給的推動;不僅來自內需的擴大,也來自外需的拓展;不僅來自消費的增長,也來自投資的發展;不僅來自改革的推進,也來自創新的帶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利條件沒有變,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不斷涌現。”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