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CMF報告: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要守好“米袋子”拎穩“菜籃子”抓牢“油瓶子”

2022-04-28 16:44 中國發展網
糧食安全 “米袋子”“菜籃子” 保障

摘要:在新發展階段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要保障好食物安全,不僅要守好“米袋子”,牢牢地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同時還要拎穩“菜籃子”、抓牢“油瓶子”。必須要推動從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轉變,建設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安全的國家安全食物保障體系。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5期),本次會議聚焦“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戰略考量與政策邏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程國強發表主報告。報告指出,在新發展階段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要保障好食物安全,不僅要守好“米袋子”,牢牢地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同時還要拎穩“菜籃子”、抓牢“油瓶子”。這意味著今后幾十年,必須要推動從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轉變,建設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安全的國家安全食物保障體系。

報告從三個方面對糧食安全問題進行闡述:

一、對當前中國食物消費的基本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中國食物的消費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長,總體結構變化是符合班尼特法則所揭示的食物結構變化的規律。

二、從現在開始到今后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實現之際,對整個糧食安全戰略有一些很重要的調整,從食物安全的角度,要確保包括糧食在內的主要食物產品的有效供給。

三、下一步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邏輯和基本思路。

所謂班尼特法則,指隨著收入增加,人們對米面等淀粉類主食消費會逐步減少,但是對營養豐富的肉類、蔬菜、水果的消費會大幅增長。我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整個消費結構的變化符合這個定律。

如何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戰略考量,報告提到,要踐行大食物觀,一是堅持糧食安全方針形成的“三位一體”保障機制。首先有國內糧食綜合生產體系,它是以確??诩Z絕對安全為核心的。二是有糧食儲備調控體系,這是應對突發事件、維護市場穩定為重點。三是還有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做支撐,以統籌利用國際糧食市場資源為目標。

“我國儲備體系越來越完善,不僅有中央儲備還有地方儲備,還有應急儲備。我國這套體系能夠從容應對這些年來的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挑戰。”程國強說。

報告指出,新發展階段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戰略考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這是我們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實踐。要求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從根本上解決好吃飯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而且還要根據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的新需要,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多樣的需要。

第二,這也是我國應對世界變局加速演化的復雜局勢和各種風險挑戰,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和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的基礎支撐。糧食安全本身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基礎,所以在新發展階段,應把握住糧食這個最核心的初級產品的主動權,同時根據新形勢、新需要對包括肉蛋奶這些初級產品的供給也要從保供穩價、保障有效供給、價格基本穩定的角度來維持整個穩定的環境。

第三,這也是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統籌利用國土資源,保障食物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立足我國人多地少這一基本國情,要適應食物結構升級消費多樣的新需求,保障食物有效供給就不能停留在過去傳統的耕地資源,而是應該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來構建高質、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這要求整個新發展階段既要堅持糧食安全的底線,還要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增強包括糧食在內的整個食物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和水平。”程國強認為。

報告認為,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深化拓展,有五個方面內涵的深化。

一是保障目標,長期以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就是指吃得飽,實際上要從吃得飽向吃飽吃好,同時營養健康多樣來拓展。

二是保障范圍,過去長期是米袋子,保障糧食供給為主,現在守好米袋子的同時要保障菜籃子,即肉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和植物油。

三是保障資源,從現在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過去長期所關注的農作物畜禽資源今后向現代生物資源拓展,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從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資源。

四是保障方式,過去是注重糧食生產,今后要向加強產購儲促加銷一體化為基礎的食物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增強食物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的拓展。

五是保障路徑,堅持立足國內保重點的同時,要統籌建立安全可控多元的國際能源供應鏈。

報告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要踐行大食物觀,糧食安全是底線,食物安全是目標,需要有三大觀念的突破和轉化。

一要梳理大資源觀,一定要從傳統的農業耕地資源看問題,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的開發食物資源。

二要有大農業觀。整個農業供給體系應該要實現“糧經飼”的統籌。在此基礎上,推動“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這才是真正保障食物安全高質高效可持續的農業供給體系結構。

三要樹立大市場觀,也就是說現在的糧食安全保障,除了落實責任,調動兩個積極性,強化科技自身和現代農業自身之外,怎樣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食物供給體系的可持續,同時又滿足,適應消費的、老百姓滿意和豐富的需求,必須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

“要增強食物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從食物鏈、供應鏈的角度提出食物安全的保供穩定和水平。”程國強補充說,要從戰略上拓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暢通國內國際農業食品循環,提高農業食品國際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一個拓展是當務之急要實現從耕地資源向國土資源拓展,整個農業體系,按照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這樣一個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這樣能夠提供多樣化的、豐富的食物的供給來源。

第二個拓展是從傳統的農作物和傳統畜禽資源向更加豐富的生物資源的拓展。要通過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資源。

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階段,從大農業觀、大市場觀、大資源觀的角度來推動改革,形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多種多樣的食物形成,這樣才能實現各類食物的供求平衡,滿足在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所帶來的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新需求。

報告提到保障食物安全的政策重點有四個維度:

第一,構建一個保障體系,是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確保食物有效供給為重點的國家食物安全綜合保障體系。

第二,需要一個高質高效協同可持續農業資源配置機制,必須充分體現大資源觀、大農業觀和大市場觀。

第三,必須要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永遠是中國農業保障食物安全的根本出路。

第四,必須要確保全球供應鏈的占據主動,從綜合保障體系角度,強基固本,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食物安全的綜合保障體系。

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立足戰略主動,安全可控,促進整個農產品貿易體系向全球供應鏈轉型升級。

一是建立健全全球的農業貿易投資與市場監測體系,把全球這一套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起來,這樣就能促進我國對貿易風險或者全球風險的防控關口能夠前移到供應鏈上端。

二是加快培育全球性的農業食品企業,使這些企業能夠深度融入到全球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營銷以及貿易,參與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的建設。

三是深度參與全球農業與糧食安全治理,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拓展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投資貿易建設的平臺作用。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