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應對能源價格上漲、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可從五方面著手
摘要:無論是對國際還是國內能源價格的分析,都不能簡單地依靠成本附加概念或者市場供需平衡,要從短期和長期多個角度分析。
中國發展網訊 6月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50期)于線上舉行。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占明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同時,來自學界、企業界的知名經濟學家及行業專家毛振華、周大地、林伯強、鄒驥、王震、陳占明聯合解析。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指出短期看俄烏沖突對能源價格的影響還是存在的,但是從中長期看,石油價格目前處于相對高點,未來還會趨于下行。當前全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變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也給了我們進行壓力測試的機會。而在這一大的背景下,我們要更加關注未來的能源安全問題。除了保障我國海上能源運輸的安全和拓展陸路管道運輸,還需要對未來能源格局和政治格局進行分析。要把握好與俄羅斯的合作關系,并且對未來可能存在的被迫與西方脫鉤的危險提高警惕。
具體而言,應對能源價格上漲,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可以從以下五方面著手:第一,調整國內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第二,調整國內能源生產結構,做到從多線考量;第三,進一步研究改進能源儲備機制;第四,對能源進口戰略進行認真的研究和適當的調整;第五,厲行節約,石油天然氣等戰略物資還需要做到節約和合理利用。
對于能源安全問題,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表示,要持續推進油氣增速上產,提升整個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與此同時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統籌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第三點,要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從長遠來講要發揮市場作用,以激發市場活力。并且要推動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推進科技創新。最后,要加強能源對外的合作,包括海外油氣方面的投資。
對于中國能源儲備,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單純提高化石能源儲備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方向,要加速加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交通電動化,這是一個短期、中期的主導戰略和政策選擇。而在對外油氣合作方面,尤其是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從一個國家長遠安全考慮要穩住存量,甚至還要謹慎穩健的提高增量。要精準定位,明確進口的能源具體用途,做好全方位的能源安全保障。最后,要旗幟鮮明地抓節能抓能效,需要舉國采取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型高效戰略。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油價波動本來是一個正常的、長期發生的過程。而在突發因素及市場機制主導下,目前油價在某種程度上被投機因素以及供給方主導。而就目前看來,美國是這次能源危機的受益者。無論是對國際還是國內能源價格的分析,都不能簡單地依靠成本附加概念或者市場供需平衡,要從短期和長期多個角度分析。未來隨著碳中和地穩步推進,長期來看石油天然氣以后會處于供應和消費間進一步博弈、供應跟隨消費不斷下降的過程。
周大地表示,我國在應對這次能源價格波動時,要打一場綜合戰。首先要認識到能源價格上漲會使得傳統的加工貿易利潤下降,而這時就更不能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對于這一問題,從長遠看還是要追求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改善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最后,從長遠看還是要堅持推進能源低碳化,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獲得更多的主動權。
對于中國能源以及未來能源轉型,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還是要抓在國有企業手中。而在能源安全方面,從宏觀角度講中國能源安全相對可控,但從結構角度考慮,中國的能源安全應該短中期和中長期分開來講。短中期主要是石油問題,怎樣替代石油問題,可能需要增加儲備和增加上游投資。而從長期來看,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需要考慮其能源供應系統穩定性的問題。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