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
摘要: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
杜蕓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
一、實現“雙碳”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正式把建設美麗中國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十四五”規劃也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美麗中國體現著自然美、生態美、環境美,社會美、藝術美,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是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將“雙碳”目標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立體化的生態文明;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共識,全社會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是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實踐論,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給自然留下更多原生態,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國土空間,這就是美麗中國。美麗中國之“美”,含義深廣,內涵豐富,是全民共享共創的美,是立體呈現的美,是有形景觀與無形資源相結合相統一的美,是中國形象之美,也是中國精神之美。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任務,也是為美麗中國奠定堅實的生態產業基礎。
2021年3月,“雙碳”目標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省市區相繼制定出本地區實現“雙碳”目標的規劃和工作方案;同年10月,《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隨后,在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要求下,分領域分行業的實施方案開始研究制定,科技支撐、財政金融、碳匯能力、統計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撐政策陸續出臺。目前,我國從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上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雙碳”目標、任務和執行系統。
在能源領域,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作為能源領域推進“雙碳”工作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政策保障的角度對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進行系統謀劃。
在生產制造領域,工信部出臺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結合行業特點和發展實際,分門別類、分業施策,制定一系列專項政策,穩妥、科學、有序推動工業領域碳達峰。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領域,“雙碳”目標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021年10月以來,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在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等地集中開工。這些項目重點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土地資源,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資源綜合利用等發展模式,在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有效帶動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根據國家發改委規劃,將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帶動周邊清潔高效的煤電和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建設。
實施“雙碳”目標戰略,促進綠色城市建設,提高綠色消費意識,正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各地城鄉生活環境也在 逐漸改善。打造綠色社區、美麗鄉村,構建具有前瞻性的低碳社區建設標準體系,各地引導社區居民樹立綠色低碳理念,以社區為載體,開展全民參與的綠色低碳社區創建活動正如火如荼。
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一是堅決不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二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三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為民的民本之路;四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之路;五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使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可持續之路。我相信,“雙碳”目標實現之時,就是美麗中國建成之日。
二、實現“雙碳”目標是面臨挑戰性的系統工程
發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生態優先、綠色低碳是發展的途徑、標準、原則和基本遵循。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然而,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我們仍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一,根據整合經濟學理論,資源稀缺性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因。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問題上做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增加資源投入,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地區,這一矛盾尤其突出。例如我國西部地區是重要的能源產區,煤炭、冶煉等工業生產活動又容易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大部分國土處于山地、高原、荒漠、沙漠等難以利用的區域,加之氣候和植被等條件的限制,屬于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
目前沿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確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環境污染開始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源生產與消費以煤為主的國家之一,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目前我國煤炭占能源總消耗的57.7%,即使煤炭消費量占比到2025年有望下降到52%,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仍將持續。因此,我們需要重點發揮煤化工的固有優勢,生產適合煤化工特點的產品,降低碳排放的空間。例如,陜西榆林正在規劃建設的煤制含氧化合物及下游產品鏈的工業示范基地,產值增加的同時碳排放可進一步降低。對于內蒙古、陜西、山西、新疆、貴州、寧夏等煤炭資源富集的省區來說,建設更多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和低碳產業園更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會繼續增長,實現“雙碳”目標,短期內不能放棄傳統化石能源,關鍵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我們需要堅持先立后破、穩妥推進,科學有序地推進“雙碳”工作。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既要淘汰落后產能,更要實現產業升級換代。這對于一些中小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對于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要進行規模性的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其影響面更廣,挑戰性更大。同時,綠色金融成為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主流金融方式,意味著高碳行業獲得融資的機會將逐步減少,進而加速整個產業經濟的重塑,推動新的產業機構調整和技術變革。
第四,我國可再生能源占比較低,還不具備實現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等化石能源供能全替代的條件。目前,我國超過2/3的新增能源需求仍主要由化石能源滿足,風電、光伏、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產生和利用方式依然強烈地依賴地域和自然環境。要利用好可再生能源,需要結合區域智能能源網絡的構建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統籌考慮,多種能源互補融合才能發揮最大優勢,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實現。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要在技術裝備、系統結構、體制機制、投融資等方面全面變革。
第五,核心技術缺乏也是當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關鍵領域,一些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仍然整體領先,在前沿技術、高端設備、先進材料領域具有較大優勢。實現“雙碳”目標要求能源系統從以化石能源為主體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實現能源體系的凈零排放。這方面,我國在風電、光伏等領域具備一定市場和競爭優勢,核心技術缺乏、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技術還未攻克難關,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發展尚不成熟,必須在技術攻關上實現大的突破。
三、資源整合,創新驅動是實現“雙碳“目標必由之路
去年8月,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曾會同相關單位組成調研組,對黃河流域幾字灣生態文明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深入調研,與寧夏、內蒙古部分市縣領導進行調研座談,并提出建議:
一是從國家重大戰略高度建立健全幾字灣區域一體化協調機制;二是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保護修復投融資制度改革;三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各類產業融合規模化發展;四是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五是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管控體系。
依據總結調研的成果,我們撰寫并向有關部門提交了《黃河流域幾字灣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實現“雙碳”目標,既是嚴峻挑戰,又是重大機遇。我們需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引領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結構由“量”向“質”的根本性轉變。
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政府主導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和法律保障,確立碳稅、碳交易等碳減排的根本制度,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各方責任義務,為低碳投資提供長期穩定的法律環境。綠色低碳發展涉及政府、企業、個人等眾多不同主體,每個主體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而又各有側重的作用。所以“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各主體間的相互配合與協同,離不開社會的良性互動。這需要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要全方位整合資源,系統化思維模式,防止分散、分割和碎片化。同時,我們要打破四個“壁壘”:即打破能源企業、種類之間的壁壘;打破能源與其它行業之間的壁壘;打破整體與地方、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打破不同主體之間的壁壘,形成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的體制,建立激勵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優勢互補協同共進。
其次,堅持科學、全面、系統地實施“雙碳”戰略。例如寧夏將“雙碳”戰略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促進條例》。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寧夏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量增長,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實現能耗強度下降15.5%,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5%。從整體上來看,目前寧夏光伏的體量還遠遠達不到國家能源發展需求,光伏在能源及電力結構中的占比較小。在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過程中,寧夏需要進一步整合沿黃地區和中部干旱帶土地資源,推動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區大型集中式光伏開發,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開發,充分釋放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資源潛力,走出一條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能源轉型發展之路。
第三,發揮綠色金融作用,設立“雙碳”相關基金,提供綠色低碳發展的資本保障。推進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付出代價和較高的成本。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一樣,不同的地方、行業、企業面臨不同的約束與挑戰。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屬于煤炭富集、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地區。構建區域低碳化清潔能源供應系統,對內蒙古來說影響大,成本高,轉型陣痛更為明顯。為解決資金投入問題,建議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發改財金規[2016]2800 號)的規定,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還可與在港上市公司、擁有20年跨境資產管理及私募投資經驗的光大控股合作,設立內蒙古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投資數字科創、清潔能源、新材料和促進“雙碳”目標的重點項目;配合自治區整體發展規劃,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現代農牧業全產業鏈為基礎,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發揮綠色金融作用還包括發展碳匯能力和碳交易市場,適度超前謀劃碳稅制度,形成以“碳排放交易+碳稅”為主要工具的市場化減排機制。碳交易市場作為一種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化政策工具,既可以激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又可以約束抑制化石能源產業,從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變能源結構,提高“綠色”和“金融”市場的協調度和關聯度,形成綠色金融體系和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在碳排放配額資源配置、企業參與范圍、產品定價機制方面作出系統性的安排。
第四,整合投資和招商資源,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創新發展。例如從最具特點的新疆來看,隨著中國煤炭產業西移和內地污染加重。新疆因其豐富的煤炭資源成為中國煤炭產業重點開發的重中之重,深入“西氣東輸、疆煤外運”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利用新疆廉價的煤價發展新型煤化工,而在鐵路貨物周轉量、鐵路營業里程、煤炭企業個數、產業集聚指數方面均處于低位,因此導致其基礎競爭力水平靠后。
各級政府應加強新疆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為新疆的煤化工和清潔能源產業經濟發展助力。為此,建議新疆自治區配合中國-亞歐博覽會,舉辦“中國(新疆)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論壇暨招商引資洽談會”。整合高端專家智庫資源,邀請全國專家學者等為新疆“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賦能獻策。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加速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推廣,要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等技術研發和擴大示范規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在主管單位和專家指導下,在整合優勢資源、策劃立項固廢資源化數字科創園項目等方面,完成了項目系列可行性研究、項目總體策劃、概念性規劃和技術性方案。固廢資源化數字科創園適應于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甘肅等西部生態環境脆弱、污染治理困難較多的地區。
第五,要把“雙碳”戰略落實到綠色城市建設的全過程。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是指導綠色城市建設的最根本指導思想。城市作為落實生態文明戰略、“雙碳”目標及數字化轉型實施的主要載體,要構建綠色產業生態體系,應圍繞城市的資源稟賦,尤其是綠色生態資源等打造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通過積極導入和孵化相關聯的產業項目, 如綠色建材5G數字科創園、固廢資源化數字科創園、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低碳產業園等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構建綠色產業生態體系,形成地方綠色發展動能,形成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智能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可重塑地方產業生態。
其一要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全過程數字溯源、檢驗檢測、品牌認證、數字供應鏈檢測等,實現生產、流通、銷售、品牌構建等一體化發展,形成以平臺為核心的綠色低碳監測體系,控制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低碳化轉型;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平臺,共同研究各種節水、節電、節能的生產和流通技術及生態工程技術,對相關技術進行產業化孵化和成果轉化,為企業和城市低碳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其二要構建綠色城市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園區、城市片區的各種基礎設施和建筑整體節能減排、降碳升級改造。如:新能源基礎設施、建筑節能改造、污水站下沉式改造、城市更新、環境衛生、園林景觀、道路橋梁、城市管網、市政給排水、城市亮化工程的綠色化升級。
其三要打造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在生產方式上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在生活方式上,推動人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鼓勵市民親近自然、打造綠色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建立垃圾回收和資源循環利用的運行機制,引導人們自覺在生活細節上體現綠色生態的理念,增強全社會綠色消費意識。
第六,實現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的資源整合。生態文明戰略及“雙碳”目標下,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迎來了共生機遇。數字經濟的蓬勃創新為綠色發展賦予了極大的動能,綠色發展作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可為數字經濟的創新方向和發展模式提供重要指引。綠色城市建設要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群”,構建24小時永不落幕的“云上綠色低碳產品博覽會”??赏ㄟ^集聚“低碳創新產品+綠色消費場景+生態科創能量”的城市數字港,打造城市產業互聯網承載消費互聯網的新動能空間,實現對綠色城市經濟的數據賦能、產業賦能和金融創新賦能,以數字化城市運營構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生態。
第七,西部新能源產業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支撐。“雙碳”目標的確立,使新能源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遇期。風電產業已經由“微不足道”變得“舉足輕重”。光伏產業也在經歷了前幾年的低谷期之后,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度崛起,裝機量已經躍居全球領先?!蛾P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文件確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文件要求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支持在采煤沉陷區等礦區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的新能源項目。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風電資源豐富,具有可再生能源資源和成本優勢,正成為新能源建設主戰場。據統計,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占全國資源總量的70%以上。其中,風力資源占85%以上,太陽能資源占90%左右。同時,9個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中,7個在西部地區。隨著國家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西部的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加速落地。
將西北地區的新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和產品優勢,做好新能源經濟大文章,機遇可謂千載難逢。為助力西北地區新能源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積極爭取對西部省區實施綠色低碳發展幫扶:
(1)建立資本融資平臺,選擇合適地區,設立中國光大控股低碳產業發展母基金;(2)建立新能源項目招商引資平臺,舉辦中國(西部)綠色低碳發展高端論壇暨招商引資洽談會;(3)搭建綠色發展惠民平臺,組織實施惠民工程——醫療健康幫扶促進項目;(4)整合構筑新能源產業發展平臺,優先落地實施固廢資源化數字科創園、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低碳產業園、綠色建材5G數字科創園,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集群;(5)建立促進合作的組織機制平臺,設立專門機構專門負責對接落實項目落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黨和國家明確表示要在大力支持和推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將新能源產業列為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具體包含核電產業、風能產業、太陽能產業、生物質能產業及智能電網產業五個產業??傊苿游覈鴱哪茉创髧蚰茉磸妵粩噙~進,必將為美麗中國建設宏偉藍圖提供堅實的保障,為創建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做出新的貢獻,為人類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的智慧能源美好生活創造新的價值。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會長、中國投資協會健康產業公益扶貧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中華慈善總會健康惠民基金主任。)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