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攜手合作齊努力 綠色發展添彩大灣區
摘要:近年來,綠色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位置日益凸顯,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景變成了現實。
編者按:1997年7月1日,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25周年。25年滄海桑田,香港不斷融入祖國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舞臺,香港正在譜寫“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新篇章?;浉郯拇鬄硡^建設也日新月異,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本報記者 | 白雪
大氣污染治理讓天空變得更藍了,能源結構優化讓清潔能源的使用更多了,低碳生活的方式越來越深入人心變成了超級時尚。近年來,綠色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位置日益凸顯,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景變成了現實。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一幅以生態為底的綠色發展畫卷,正由區內各地拿起畫筆描繪而成。
在香港尖沙咀天星碼頭,天星小輪載著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標志的旗幟在維港航行。新華社
大氣污染聯防聯治
香港環境保護署在今年初表示,2021年香港整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是過去10年來最好。比起過去的10年,2021年香港整體空氣質量改善,一般監測站錄得的空氣污染物減少32%~62%不等。
與數據相比,來自于市民們的感受則更為真實。2012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的劉先生選擇回到家鄉香港,“回到香港的這10年,能夠感受到藍天白云越來越多,空氣質量越來越好。”他告訴本報記者,剛回香港的時候還總是會和北京、天津的朋友比哪里的霧霾更嚴重一些呢,現在呼吸也變得順暢,心情都變好了。
香港空氣質量的持續向好,得益于香港特區政府為治理空氣污染所付出的努力。
據了解,香港正面對兩類空氣污染問題,即路邊空氣污染和區域性的煙霧問題。路邊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商業車輛的廢氣;而區域性的煙霧問題則是由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區的車輛、船舶、工業及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引起。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本地空氣污染和區域性的煙霧問題。主要包括在香港實施多項措施,以管制車輛、船舶、發電廠及工商作業程序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同時與廣東省政府相關部門合作,落實聯合計劃以解決區域性的煙霧問題。
談及合作,事實上,空氣污染治理是大灣區攜手合作較早的領域。2003~2005年,粵港就合作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區域代表性并與國際接軌的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2014年9月,粵港澳三地簽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書。2018年11月,暨南大學、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簽訂《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環境合作框架協議》,啟動粵港澳大灣區環境實驗室籌建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年多來,三地合作持續深化,空氣質量越來越好。2022年,《廣東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大灣區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范區。在處理區域臭氧方面,粵港澳三地政府已開展了為期3年的《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征研究》。
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空氣質量變好的同時,大灣區還在不斷增加對清潔能源的供應,優化能源結構。目前,大灣區綠色多元的能源供應體系正在建立,能源消費清潔化、低碳化取得積極進展。
香港環境保護署表示,按照2021年10月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所述,盡力克服香港地理環境的限制,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香港通過促進本地可再生能源項目、區域合作和共同投資等,力爭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占比例提升至7.5%~10%,往后進一步提升至15%。
比如在太陽能方面,為探討在水塘安裝浮動太陽能板系統做發電用途的潛力,香港水務署已在石壁水塘、船灣淡水湖和大欖涌水塘各安裝發電容量為100千瓦的浮動太陽能發電系統;而渠務署則分階段在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占地大約3萬平方米的弧形沉淀池蓋上,安裝高發電效率的柔韌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為廠房提供電力供應。
廣寧浪江抽水蓄能項目是廣東肇慶今年重點推進的綠色能源項目之一,預計建成后每年發電量16億千瓦時,節約標煤45萬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萬噸。據肇慶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肇慶市擬投資約1000億元建設164個綠色能源項目,全力保障綠色能源供應,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能源基地。
佛山是首批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用廣東城市群的牽頭城市。作為佛山氫能產業的主要承載區,佛山市南海區目前已經聚集了100多家氫能企業、機構,氫能產業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
綠色金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更是明確致力爭取于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背景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已成為重要課題。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國內雙向交流的‘超級聯絡人’,有義務也有優勢為國家低碳發展提供綠色融資支持。”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遠東發展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邱達昌表示,香港應建設綠色金融中心,豐富香港與內地綠色跨境金融產品,同時建立香港碳交易平臺,構建全球性的自愿減排項目碳資產交易和管理中心。
近年來,我國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產品規??焖僭鲩L,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據了解,2015~2020年,累計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超過380億美元,發行機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2021年在香港安排及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達到313億美元。
綠色債券備受歡迎,其他綠色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創新,相關立法也為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拓寬了融資渠道。
在深圳,誕生了我國首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同時也是全球首部規范綠色金融的綜合性法案——《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該《條例》出臺后,可以讓海外資本通過新規,從香港更加順暢地流入深圳本地的資本市場,這對兩地金融機構之間的互通,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張博輝看來,《條例》的出臺還可以促使深圳金融機構在為本地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時候,鼓勵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往綠色發展上轉型。
為實現“雙碳”目標,區域攜手合作也必不可少。3月24日,廣東省唯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廣州碳交所)宣布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簽署合作備忘錄,探索碳金融領域的合作機遇,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
與企業相比,每個人的碳排放量雖然小,匯聚起來則不容小覷。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作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自覺自愿加入其中,“衣食住行皆低碳”漸成時尚。
“打開低碳生活計算器,就可以評估過去一年在衣食住行四方面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劉先生告訴本報記者,這個計算器還可以讓市民們了解如何減少碳排放,推動我們日常行為的改變,踐行低碳生活。
在“低碳星球”小程序中,每一次綠色出行,都將為這顆可不斷進化的“低碳智能星球”提供養分,為全面減碳貢獻力量。生活在深圳的王先生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已經很少開車出門了,為了讓“星球”不斷解鎖新的主題形態,他更愿意選擇綠色出行。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