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要不折不扣地執行落實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
摘要:總體而言,要不折不扣地執行落實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包括:財政政策(7項)、貨幣金融政策(5項)、穩投資促消費等政策(6項)、保糧食能源安全政策(5項)、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政策(7項)、?;久裆撸?項)。
中國發展網訊 7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2年7月)于線上舉行,本期論壇聚焦“處于持續恢復關鍵期的中國宏觀經濟”,來自學界、企業界的知名經濟學家及行業專家劉元春、毛振華、汪濤、楊德龍、李宗光、王晉斌聯合解析。
報告指出,4月份以來PMI指標及分項指標大多出現了恢復態勢。工業生產有所改善,上游和新動能持續。消費偏弱,但表現出一定的韌性。投資在穩增長和結構升級中作用凸顯。出口超預期,今年上半年出口表現非常亮眼,主要是生產能力支撐了出口。穩外貿穩外資政策取得明顯成效。社融和信貸在努力支持經濟恢復,在整個外部環境劇烈動蕩,美聯儲大幅加息的背景下中國整個匯率、金融市場和跨境資本基本保持了平穩運行態勢。
報告認為,雖然工業生產在持續恢復,整個狀況有改觀,但PMI顯示供給沖擊、需求不夠強勁非常明顯,因此宏觀經濟仍處在恢復關鍵期。工業部門處于消化成本的關鍵期,物價水平上漲,需求端消化成本的空間受到約束。消費處于信心轉變的關鍵期,收入信心指數在下降,就業感受指數也在下降。投資處在改善結構性不平衡的關鍵期,外企投資下降,前期疫情導致了不同類別投資,從企業結構角度來看是不平衡的。汽車消費對沖商品房銷售(投資)的效果和持續性需要關注,新能源汽車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房地產銷售的下滑。隨著美國6月份通脹爆表,外匯市場還會持續承壓,人民幣匯率還有一定幅度貶值,會進一步帶來進口通脹壓力,導致中國經濟目前處在防范外部風險關鍵期。
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是針對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實現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也是一種政治宣示。總體而言,要不折不扣地執行落實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包括:財政政策(7項)、貨幣金融政策(5項)、穩投資促消費等政策(6項)、保糧食能源安全政策(5項)、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政策(7項)、?;久裆撸?項)。
報告強調,現在處在恢復關鍵期,要把風險堵點、把關鍵點做好,中國經濟處于持續恢復的態勢不會變化。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中國經濟當前確實出現了一些反彈,但這種反彈是不平衡的,生產端恢復明顯快于消費端,投資端明顯快于消費端。對于下半年經濟,汪濤認為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復蘇之路仍然是不平坦的。在應對措施方面,財政貨幣應同時發力,從全局穩定市場信心。第一,提高防控政策精準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宏觀穩增長政策發力幅度。增加財政刺激,彌補融資缺口;加大流動性供給,維持信貸增速;從全局出發,穩定房地產信心。
華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李宗光認為,生產端供應鏈恢復比預期要更快,但美中不足的是內需整體偏弱。下半年經濟增長需關注三點:疫情防控、出口和內需。第一,疫情防控是比政策寬松更底層的邏輯;第二,出口或將面臨回落;第三,信心不足導致內需增長乏力。在應對政策方面,供需兩端應同時發力。在供給側,應適度增加彈性,恢復市場信心;在需求側,應盡早采取行動,走在曲線之前。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三季度復蘇確定性較高。但上半年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下滑。同時,楊德龍認為未來發展三個著力點是大消費、新能源和科技。第一,應大力刺激消費復蘇,拒絕一刀切式管控;第二,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擺脫進口能源依賴;第三,應加速平臺經濟發展,致力攻關 “卡脖子”技術。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