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中國中西部地區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新舞臺

2022-11-01 11:46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全球產業鏈

摘要:事實上,為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經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工信部確定杭州等12個城市入選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建議名單。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近期發布的一份名為《全球產業鏈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的報告顯示,在各種風險日漸顯著的當下,全球產業鏈受到的沖擊比之前更為頻繁。早期全球范圍內的產業鏈布局,更多追求低成本、高效生產,追求性價比,在疫情中表現出高度的脆弱性。未來跨國企業在布局產業鏈時,會對安全和穩定賦予更高的權重。在這個過程中,哪個國家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就越有可能吸引產業鏈向那里轉移。

有效應對全球產業鏈轉移調整

麥肯錫的調查顯示,為應對全球產業鏈的變化,93%的企業有改善產業鏈彈性的計劃。其中,44%的受訪企業選擇即便犧牲一定的短期經濟效益,也力爭改善產業鏈。除了“搬遷回國”,促使原材料供給多元化(53%)、加大關鍵產品的研發(47%)、加強近岸采購以及擴大采購基地(40%)、促使供應鏈區域化(38%)等都是企業所考慮的對策。

針對全球產業鏈的轉移,許多國家開始審視基礎制造業的作用。例如,美國強烈呼吁制造業回流。最近,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德國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包括加強投資審查等措施,以降低對中國市場及產品的“依賴性”,限制中德雙向投資,減少擔保等。

國家本身的發展以及由此導致的各國間關系的變化,使得全球產業鏈的調整不可避免。中國作為貿易出口大國,環保措施的升級、資源集約利用的增強、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遷至國外。在中國對美國勞動力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份額有所減少之時,東盟對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商品份額明顯上升。

據官方數據透露,浙江省寧波市的色紡紗行業,因國內色紡紗市場飽和,競爭日益激烈,相關企業把原料、印染等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目前國內生產能力僅占總體生產規模的40%。有些企業在東南亞國家設立裝配中心,裝配環節外移,其他生產環節主要依靠國內,因為鋼鐵等原材料價格相比東南亞國家具有優勢。根據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整理的數據顯示,寧波市現有的38個制造行業中,32個行業的相關企業已經或即將轉移到其他國家,其中紡織服裝、儀器儀表、電氣機械等行業轉移比例較高,這些行業的共同點是附加值較低、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較小,產業鏈轉移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集群轉移尚未出現。

為了最大限度留住產業鏈,有專家認為,對于外需較大的制造業行業,如紡織服裝、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等,可出臺針對性支持政策,以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扶持出口企業產品轉內銷,支持國內電商平臺展示銷售優質出口產品。長期來看,應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促進新興行業的發展。同時,加快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用好“一帶一路”倡議應為題中之義。

歐洲能源危機導致產業鏈外移中美

7月19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在與湛江洽談5年后,突然加速確定合作。同時,瑞士的英力士、法國的道爾達、西班牙的達諾巴德等一批企業已經與國內多個城市達成合作。

天風宏觀近期發表報告認為,今年年中以來,歐洲鋼鐵、化肥、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將業務轉移出歐洲,一方面是出口訂單轉移,另一方面是產能轉移。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歐洲能源高度對外依賴。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的燃氣均價大概是0.7萬元/噸,德國均價大概是中國的2~3倍。歐洲的燃氣價格出現了非常大的抬升,但歐洲的電力市場具有高度市場化的結構,采用的是“邊際定價法”,這使得電價跟燃氣價格高度掛鉤,致使歐洲各國電價出現明顯升高。8月份,德國平均的現貨批發電價基本上是0.5歐元/股,這是去年同期4~5倍的水平,也是中國電價的4~5倍。

歐洲有很多高耗能、高耗電行業,已沒有辦法正常開展業務。例如,歐洲最大的安賽樂米塔爾鋼廠關閉了中型鋼廠,其他煉鋁廠也無法正常開展業務。歐洲本土廠商無法保證生產和出口,要通過進口來滿足內在的生產和貿易需求,全球貿易鏈條出現了供需缺口,中美成為原有產能布局的延續。誰有更好的基礎條件,誰具有跟歐洲相近的競爭優勢,就更容易承接到這些短期訂單。

天風宏觀報告中提到,拜登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重點覆蓋清潔能源制造業,以廉價能源和低稅收吸引德國公司,美國本土工廠有比較好的技術,所以一部分訂單被美國承接。同時,德國的有機化學、電氣設備、機械設備、汽車及其零部件等行業生產大幅向中國轉移,中國制造業優勢再次顯現。德國破產企業的數量出現快速走高,我國具有生產穩定的優勢,還具備了世界能源體系分裂之下能源成本方面的相對優勢。

如果歐洲實現了可清潔能源的轉型,到2030年左右,歐洲的光伏、海上風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設發展起來了,能夠抵擋得住或者完全覆蓋它們的需求,實現從舊能源到新能源的替換,中國的舊能源紅利就會有所弱化。但我國的光伏制造、風電行業處在世界的第一梯隊,清潔能源的建設也相對靠前。長期來看,我國能夠維持住紅利。

“一個跨國企業決定自己的產能往哪里布局,一定首先考慮投資的性價比和生產的穩定性。如果產品對生產穩定性要求不那么高、對運費比較敏感,對能源價格不敏感,在中國工業基礎相對來講偏弱一些,這些產業可能不太容易往中國轉移。如果產業對生產的穩定性要求比較高,同時對能源成本更加敏感,對運費不敏感,那它可能就會考慮轉移到中國市場,同時還要考慮到我國的工業基礎能不能承接這部分產能。出口訂單的轉移是第一步,產能的轉移是第二步。產能的轉移會跟在訂單的轉移之后,因為訂單的轉移已經說明了我們具有這部分競爭的優勢,跨國企業意識到之后,就會對產能布局做相應優化。”天風宏觀提出,我國出口訂單提升比較多的一些行業,會迎來比較好的紅利機會,例如,化工、電氣、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等。我國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一些行業,比如,光伏、風電、新能源車,以及逐步積累優勢的化工、電氣、機械,都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將產業鏈移至中國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近日撰寫報告認為,歐洲能源結構和產業鏈格局面臨重塑,歐洲部分產業鏈或面臨被動轉移,我國急需抓住此次機遇,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對于此次我國可能承接歐洲產業鏈轉移,明明認為,從產品替代維度抓住相關機遇的可行性或更高,我國化工、金屬等領域有望迎來長期增量。中國企業可通過做大做強“中國制造”,在提升工藝流程、加快出貨速度等方面多下功夫,縮小我國產品與歐洲產品之間的差距。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著力解決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文件尤其提及,提升外商投資質量,加快外商投資綠色低碳升級,引導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的梯度轉移,重點推動邀請制造業領域跨國公司優先到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明明建議,可針對醫療、半導體、化工能源等重點產業鏈舉辦招商對接等投資促進活動;通過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橋梁,支持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為外商投資發掘市場機遇。

同時,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22》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對于歐洲企業具備長期吸引力,但短期內,其擴大在中國的投資仍面臨一些市場準入、規則和監管等因素的挑戰。以市場準入為例,接受調研的620家樣本企業中,若其所在行業的市場準入有所擴大,則28%的企業有較大可能增加在華投資,36%的企業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在華投資;接受調研的399家樣本企業中,若其所在行業的市場壁壘降低,則14%的企業愿意增加投資規模超其年收入的20%以上,16%的企業愿意增加投資規模在其年收入的11%~20%,44%的企業愿意增加投資規模在其年收入的5%~10%。

促進國內產業梯度轉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其仔近日表示,我國必須通過培育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新優勢應對全球產業鏈調整,關鍵是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與創新鏈現代化的融通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從知識密集程度看,醫藥、機械設備、IT服務、電子及電腦、電氣設備等行業可能為知識更密集、壁壘更高、人力資本積累較多的行業,也正是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的產業。

那么,如何在高附加值產業鏈上發力?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是應對產業鏈轉型的大勢所趨。張其仔表示,新一輪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也使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是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四大趨勢的突破式技術創新下推動的。我國應更多地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推動,并依托新技術賦能土地、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形成新的價值創造系統。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認為,當前轉型重點是要推進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借助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補短板、強弱項,盡量減少外部依賴性,避免因一個環節受阻而導致產業鏈斷裂的現象出現,提升全鏈路的系統性和穩定性。另外,可以嘗試通過打造線上產業集群,進一步發揮集群在資源互補、產業協同等方面的作用,進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事實上,為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經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工信部確定杭州等12個城市入選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建議名單。

數據表明,近年來,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中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部地區聚焦工程機械、智能語音、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2021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6.7%,增速最快,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為19.21%,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朱明皓表示,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要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要加強政府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政策引導,提出制造業轉移和承接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要引導各地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

張其仔認為,在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上既要考慮如何培育高質量發展第一梯隊、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新興產業集群等關鍵節點,也要充分考慮使其帶動其他協作區域、配套節點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能力的提升;既要考慮如何發揮超大城市、大城市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同時也要考慮中小城市、農村地區的布局,實現超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農村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融通發展。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