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研究》報告發布
摘要:報告介紹了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之于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分析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助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應對全球產業鏈重組、增進民生福祉等領域的作用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新發展格局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研究》報告發布會以線上會議形式舉辦,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副教授范欣,發布題為《新發展格局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研究》的報告。
本報告介紹了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之于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分析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助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應對全球產業鏈重組、增進民生福祉等領域的作用;介紹了國有經濟空間及產業布局的演變趨勢及調整成效,從國有企業總量、當年新建與退出國有企業數量、國資委監管企業數量、國資委監管資產量等方面分析演變趨勢及調整成效,并總結現存的問題;介紹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及產業布局的演變趨勢及調整成效,從產業、行業與區域三維視角分析國有經濟空間及產業布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演變趨勢及調整成效;為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相應政策建議等。
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楊繼東主持,來自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報告內容進行了深入討論。
復旦大學公共政策與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石磊認為報告關注了當前國有經濟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結論具有啟發性。他認為關于國有經濟的影響力與國有資本的杠桿機制相結合,以及國有資產運營體系中關于國有經濟的公司治理和風險內控的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吉林財經大學原校長宋冬林提出,將國有經濟戰略性布局放到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過程中考慮,研究國有經濟戰略性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系,研究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帶頭和引領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委委員、研究員鄭東華認為可以從原創技術策源地、產業鏈鏈條、監管過程等方面拓展國有經濟的研究,從實踐層面提出完善后續相關工作的路徑與抓手,為整體搞活、搞好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提供支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國資管理與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認為,為了形成對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研究的補充,需要回答以下四個問題:一是龐大的國有資產收益以及國有資本價值如何彌補政府預算收入;二是國有資產資本化如何推進;三是國有壟斷及控制產業上游的局面如何打破;四是國有企業如何自覺遵守競爭中性規則,支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跨國公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江鴻,從國有經濟布局與調整如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切入,提出國有企業如何更好承擔起產業鏈鏈長及拉動產業創新體系發展工作,一方面需要增強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從功能定位上,體現出對于現代產業鏈建設及水平提升的牽引作用。(楊文)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