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中國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大會暨《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3上)發布會圓滿收官

2023-08-25 16:38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財富管理 金融 證券

摘要:財富管理是金融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也將日益迫切。當前,我國居民部門財富仍以不動產為主,在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財富結構逐漸呈現金融化、證券化趨勢,對財富管理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8月24日下午,由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和中證金牛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大會在京成功召開。會上重磅發布了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團隊完成的《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3上)》(以下簡稱“《報告》”),更新了主要財富管理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評價結果,深入分析了中國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情況,并探索數字化背景下財富管理轉型趨勢,特別是銀行、券商、公募基金、第三方機構在財富開放生態中的特點,更好助力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首先致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作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王劍發布《報告》,招商銀行財富平臺部副總經理、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劉宇恒、中信證券財富管理委員會聯席主任陳佳春和螞蟻集團副總裁、螞蟻基金董事長王珺作行業優秀實踐分享,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單強,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二部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劉健鈞和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總裁成家軍作點評發言。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中證金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徐建軍等在自由討論環節發言。

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致辭中表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高質量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國現存的2.2億A股投資者、7.2億基金投資者和1.03億理財投資者,是市場活力和韌性的重要來源,也是市場功能發揮的重要支撐。當前,數字化轉型浪潮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數字化已經成為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同時,第三方機構在財富管理開放生態圈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指出,財富管理是金融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也將日益迫切。當前,我國居民部門財富仍以不動產為主,在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財富結構逐漸呈現金融化、證券化趨勢,對財富管理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主要由四方組成,一是具有財富管理需求的客戶;二是財富管理機構,包括銀行、券商、信托、基金和第三方機構等;三是財富管理的底層資產;四是監管和信息披露。目前,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主要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財富管理機構的專業能力和信用能力不足,部分機構可能突破相關規則制度,將財富管理與資金管理混同。二是財富管理底層資產的多樣性、成長性和透明度不足。資本市場具有眾多證券化金融資產,但要更好匹配客戶日益多元的財富管理需求,需重點深化供給端改革。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定位為融資市場,主要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對此,吳曉求提出要轉變觀念,逐步將資本市場從融資市場轉向投資市場,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有成長性、透明度高的優質資產。

報告發布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王劍代表課題組發布《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3上)》,總結提煉四個核心觀點。第一,2023年上半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整體處于上升通道,銀行業和證券業同比下降,其他行業指數同比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第二,2023第二季度,基于不同機構的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的整體得分略有上升,總體分值依然保持高位。其中,銀行依然在財富管理行業中處于中流砥柱地位,券商、公募基金以及第三方機構等作為有益補充。第三,為了更好地提供專業化、智能化服務,財富管理行業開始逐步構建開放生態,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正在到來。第四,數字化時代的競爭就是生態的競爭,由于不同類型機構的戰略定位、經營文化、資源條件和所處的發展階段與市場環境的不同,各機構在構建財富管理開放生態圈時所采取的模式可能有所差別。

主題發言環節,招商銀行財富平臺部副總經理、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劉宇恒分享了招商銀行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領域的實踐經驗和心得體會。他提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脫胎于“金融信息化”和“數字化優化”,是以實現海量客戶的經營、成本最優和體驗最優為目標,涉及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經營模式、服務體驗、業務流程的整體轉型,數字技術是實現業務流程梳理重構、產品服務體驗改進的技術基礎。對傳統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有利于實現成本降低、服務效率提升和客戶體驗優化。以財富管理為例,數字化轉型需重點思考如何通過“人+數字化”經營模式,擴大客戶經理服務半徑,降低綜合服務成本,提升客戶體驗。數字化轉型需要強大的戰略引領,為此招商銀行提出“價值銀行”戰略,通過數字化實現客戶、股東、員工、合作伙伴和社會等利益相關方的和諧平衡、目標一致、共生共贏。具體來看,一是實現客戶分層分類的金融服務數字化,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二是提升財富管理產品數字化服務能力,打造資產配置數字化體系;三是打造“人+數字化”服務渠道,將數字員工財富助理“AI小招”的線上服務與深度洞察、專業賦能、全程陪伴的線下隊伍相結合,提升客戶體驗;四是開放平臺,同合作伙伴共建數字化財富管理陪伴服務體系和生態圈,讓客戶享受更加專業、開放的財富管理服務。

中信證券財富管理委員會聯席主任陳佳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分別梳理了財富管理市場發展趨勢和實踐經驗。從需求側來看,過去20年,中國百萬美元凈值人群數量增長非常迅速,規模增長近160倍,人均財富年均增長14%,遠超全球4.6%的增長水平。財富結構逐漸優化,金融資產占比逐漸提升,并呈現證券化趨勢,跨境財富管理需求顯著增長。同時,養老相關的投資配置剛需為財富管理市場提供巨大發展空間和機遇。他指出,財富管理機構如何通過更專業、優質的金融產品和投教服務,將中國居民預防性儲蓄轉化為有遠見的投資,是數字時代的新課題。從供給側來看,財富管理是國內外各金融機構重要的戰略業務方向,以摩根士丹利、瑞銀和嘉信等機構為代表的海外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高ROE、輕資產和增速較高等特征。他指出,無論國內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均呈現高度同質化的經濟業務和百花齊放的財富管理業務。凈值與資產越高的客戶越需要綜合、復雜、專業的定制化服務,與之相對地,大眾客戶更需要線上化、標準化、體系化金融產品服務。中信證券財富管理業務數字化轉型整體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一是從以業務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提升買方服務能力;二是從流量模式轉向存量模式,注重客戶體驗和長期共同發展;三是從收入導向轉向規模增長,統一客戶利益、公司利益、員工利益以及資產提供方利益。未來,中信證券將以適當性為基礎持續強化資產建設,以專業化為驅動打造數量大、能力強的財富管理服務隊伍,以數字化為支撐持續建設一站式財富管理平臺。

螞蟻集團副總裁、螞蟻基金董事長王珺從第三方機構視角,分享了螞蟻財富數字化升級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會。螞蟻財富平臺上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金融產品數字化的1.0時期升級至金融專業服務數字化的2.0時期,始終堅持有態度的專業和有溫度的服務,即以專業的投研選品和資產配置能力,為客戶選擇適配風險偏好、優質、能長期持有穿越周期的財富管理產品。財富管理數字化升級離不開科技能力的支持,螞蟻財富平臺正在不斷探索基于精細用戶洞察和智能內容生產(AIGC)能力的金融決策輔助,以及大模型和金融場景的結合,逐步從普惠走向深度服務。螞蟻財富數字化轉型升級始終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建設更開放共贏的生態關系,通過數字化經營平臺構建開放生態服務體系,助力機構降本增效;二是堅守普惠的初心和定位,通過數字化解決傳統模式中,專業服務成本過高與普惠性不足之間的沖突;三是堅持服務專業化迭代方向,回歸業務本質,重點提升底層資產投研能力和對客投顧服務能力。

點評發言環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單強表示,“無科技不金融 、無數據不金融”的共識持續深化,數字化助力金融轉型已有較深的實踐,在助力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財富管理機構的必答題,對于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的研討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他指出,推進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一是要堅持金融的人民性,關注中低收入人群和非高凈值客戶,讓更廣大人群享受到財富保值增值的紅利,同時也要更加有效地適應居民財富管理不同階段的新需求;二是要堅持守正創新,積極穩妥推進財富管理領域金融科技的應用和創新;三是要堅持風險底線,同步構建數字化轉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四是要積極主動地做好投資者宣教和保護工作。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二部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劉健鈞指出,數字化轉型對于促進大資產管理、大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四個方面的革命性意義。一是數字化轉型能夠極大提升財富管理業的服務水平,進而真正構建起以投資者為核心的投資者服務體系。二是數字化轉型將為資產管理業產品研發打下堅持的技術基礎,進而真正構建定制化的符合投資者心意的產品。三是數字化轉型將有效助力資產管理業和財富管理業的分工合作,進而形成良性競合的格局。四是數字化轉型將極大提升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進而最終促成統一功能監管的確立。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總裁成家軍認為,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財富管理作為連接國民財富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橋梁,在金融體系的建設中擔負著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要進一步實現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需重點關注業務轉型升級、提升投研能力、加強客戶粘性等三個關鍵任務。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作為監管支持機構,秉持著服務監管、服務市場、服務投資者的職能定位,積極參與理財資管市場的發展,推進個人養老金平臺、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理財行業信息披露平臺和大數據庫的建設,為理財市場提供全生命的周期服務。

自由討論環節,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指出,近年來中國財富管理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頭部財富管理機構專注于本土市場,在財富業務普惠、數字化創新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道路,既實現了規模高成長,也為經濟社會和金融業客戶提供了優質服務。下一步,一是要更加關注“多元化”,優化財富管理結構,2022年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達到84.5萬億美元,其中存款和房產占比較高,這是當前存在的不足,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和亮點;二是要更加關注“國際化”,目前我國財富管理機構在經營結果指標上與國際一流機構仍有較大差距,國內金融市場全球化程度偏低,要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同時也要平衡金融市場的安全與效率。

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認為,借助數字化轉型建立買方市場文化需要相關制度配套,為財富管理機構幫助客戶配置各類資產提供可能性。當前資本市場波動較大、投資者信心較弱,數字化手段及AIGC技術可以幫助財富管理機構與生態內各類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長期陪伴客戶的內容體系,提振投資者信心,減少投資者在波動市場中的短期交易行為。

中證金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徐建軍認為,銀行理財業發展面臨三個行業共性問題,建議加以關注。一是能否為部分有條件的銀行理財公司放開券商、互聯網銷售渠道;二是能否為具備一定資管能力和規模的頭部農商行放開成立理財公司的準入機制;三是建議關注部分銀行理財公司的主要客戶年齡段偏老齡化問題。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