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 文脈綿延——山西晉中文旅多元融合讓詩與遠方觸手可及
摘要:如今,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擁有1600年歷史的張壁古堡等傳統景區不斷推出新玩法、帶來新體驗,古老與現代相映,歷史與未來交融,三晉腹地,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閆曉媛 趙志斌 記者郭建軍報道 晉商故里,奇崛壯麗的自然景觀星羅棋布,歷史長河中,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亙古至今。行走晉中,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舉步皆是對歷史的回望,文旅融合有著厚實的資源稟賦。
近年來,晉中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優勢,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將其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通過采取“放開經營、多元開發,誰投資、誰受益”等旅游發展方針,吸引了大批社會資金投入旅游開發建設,為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解決了資金匱乏的“瓶頸”問題,文旅融合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再一次被激發。
暢游晉中,讀懂晉中。如今,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擁有1600年歷史的張壁古堡等傳統景區不斷推出新玩法、帶來新體驗,古老與現代相映,歷史與未來交融,三晉腹地,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
晉中,首批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2019年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23年獲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平遙古城名列全國5A景區百強榜前十;和順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館入選第六批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名單,全省唯一……亮眼奪目的數據,催人奮進的榮譽,見證了晉中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展現出勢如破竹的發展勁頭。
讓晉商歷史“說話”
“一座晉中城,半部中國史”。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晉中,有著晉商文化與歷史地理文化貫通融合的文旅優勢。置身其中,可以近距離觸摸“天下第一商幫”的奮進脈搏。
站在平遙古城高聳的磚石城墻上,一覽古城的深邃和厚重。“這里的晉商文化非常濃郁,畫好妝容,穿上晉商大院少奶奶的服裝漫步古城,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一瞬間便可穿越千年。”11月13日,正在穿著古裝拍照的河北女孩瑤瑤笑著說。除體驗“少奶奶”外,古城南大街還有鏢局博物館、民俗客棧、醋坊、平遙牛肉、推光漆器等傳統老字號店鋪等,當然,一不小心還會遇到街邊閨秀巡街、縣太爺迎賓、八音會、縣太爺巡街等演出。
初冬,穿著明清時期的晉商霓裳穿行在古城里,看著古老的街道,串著古老的店鋪,踩著古老的青石板,讓人感覺好像行走在歷史里,或者是影片里,又好像是現代里。
戀戀不舍地走出平遙古城,轉而行至祁縣喬家大院,這里是清代著名晉商喬致庸的舊居,亦是晉商文化主要傳承地之一,記錄著喬家幾百年來的興衰,沉淀著祖輩的晉商精神。
為了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晉商人家的生活日常,景區深入挖掘喬家文化內核,編排了掌柜集結、嫁娶、拜壽等情景劇,將傳統“觀光游”轉變為創新“體驗游”,使游客從“過境游”轉變為“過夜游”。此外,“晉商民俗風情”“民間民風集萃”等線路,以活態化、互動性強的新展陳方式,打造了小身段、多場景、強氛圍的產品,實現游客與文化的深度互動、完美交融。
11月15日至12月31日,喬家大院推出優惠政策,祁縣籍游客與喬姓游客免費游游喬家大院,山西籍游客工作日免費,吸引游客近距離感受晉商文化、探尋古建之美。
被稱作“中國民間故宮”的華夏民居第一宅靈石王家大院,挖掘整理靜升王氏和靈石人文歷史、優秀文化,完善文創產品開發,不斷推進王家大院旅游品牌的深度挖掘與延伸;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祁縣城趙鎮修善村,依托歷史名人建設三賢善館、磚雕“百善”照壁等,構筑修善德善格局,全力打造中國“善文化”第一村……
做好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者,讓文脈源遠流長,是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晉中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和路徑。
讓文化遺產“活化”
晉中處于山西中部,文化特征鮮明,歷史遺存豐富。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全國共5家單位入選,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榜上有名。
為了讓晉中大地上古老的非遺得到更好的發掘、保護、傳承、創新,晉中市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抓手,見人見物見生活,夯實三個基礎,讓傳統文化的氛圍更濃,讓非遺傳承生命力更加旺盛。
夯實自然基礎,晉中累計建成國省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40處,以“介子割股奉君”“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介休綿山、和順天河山等景區生態得到有效恢復;夯實人文基礎,實施以平遙古城、晉商大院為龍頭的千處“五古”(即古院、古村、古鎮、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處;夯實非遺常態化保護基礎,開展非遺普查、建檔、音像記錄、圖書出版和理論研究等工作,非遺代表性項目由創建之初的50項增至995項。
隆冬時分,位于介休市龍鳳鎮的張壁古堡肅穆而靜謐。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如何加大文物保護和非遺“活化”的力度,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一直是古堡尋求的方向。
“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讓歷史文物活起來,服務百姓,服務時代。”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宣傳經理黃康健說,古堡充分挖掘自身獨特的文化,呈現了張復招婿、張壁選人、張壁點燈、開城門儀式、在關公面前玩大刀等一些特色表演,創新了武莊拉弓、校園點兵、形意拳展示等表演,力求讓非遺真正從歷史里走出來,在生活中活下去、火起來。
張壁古堡的創新性發展是晉中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上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除張壁古堡外,近年來,介休綿山景區也在文化、旅游和體育的融合發展上不斷努力。以崇賢為主軸,衍生出一批“綿山+”文化旅游活動,傳承了蕩秋千、踢毽子、武術等傳統健身項目,搶救了蹴鞠等瀕危健身項目,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融入時代、見諸生活,晉中,這座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城市,正在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讓沉睡的文物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讓文旅業態“升華”
為充分發揮文旅產業的綜合帶動效應,晉中進一步豐富業態,深化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優化升級提供新的“引擎”。
雪后,巍巍太行氣勢磅礴,鬼斧神工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引人入勝的溶洞,令前來觀光的游客嘆為觀止。近年來,左權縣加快塑造太行旅游板塊新高地,積極開拓文旅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特別是化“山水”為產業,在麻田鎮澤城村創建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實現“山水—寫生—消費—產業”的全鏈條發展。與此同時,該縣進一步升級左權民歌匯,與央視合作,讓“左權民歌”搭上“中國民歌”的快車,讓“中國民歌大會”落地左權。
同樣揚優成勢的,還有昔陽縣樂平鎮崇家嶺村。該村立足森林、氣候等康養資源優勢,做足“山水”文章、做強“民宿”經濟、做優“康養”業態,一個春踏青、夏避暑、秋休閑、冬滑雪的四季文旅康養區初見雛形。
2022年7月底,“昔陽崇家嶺·露營音樂節”的熱鬧舉辦,引爆了精彩絕倫的戶外音樂視聽盛宴,擦亮了“最美昔陽紅”文旅品牌,是一次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的真實寫照和生動實踐。
今年,樂平鎮與昔陽縣國運公司共同承辦崇家嶺國際滑雪度假區這一標桿性項目,聚焦“吃住行游購娛養”要素,涵蓋滑雪場、濕地公園、環山自行車賽道、音樂節、舊村特色民宿、太空艙非標民宿等多個建設板塊,培育文化傳承、民宿體驗、特色小吃、觀光休閑、生態康養、民俗風情、研學旅行等多個主題產品業態。
此外,該鎮先后投資1200余萬元,打造了5種類型的35個非標民宿,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個性化追求。特別是半山腰5個太空艙的投運,可以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住在林間半山腰喝著咖啡、聽著音樂、賞著美景,定能給游客帶來更加深刻的旅游體驗。
堅持文旅融合,精心謀篇布局,以文化留人,讓歷史說話,晉中這座文化古城、旅游名城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散發出無窮的魅力,正在繪就一幅“詩和遠方”的嶄新畫卷。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