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產教”共同體建設 推動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摘要:于越表示,推進“政產教”共同體落地,發揮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最大效能,必須明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和學校育人等三者的職能及協調互動關系,才能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釋放人才紅利的“催化器”。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倪馨 記者林強報道 1月23日上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哈爾濱華旗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各行各業參會的政協委員們紛紛積極踴躍為龍江建設發展諫言獻策。東方劍橋教育集團董事長、哈爾濱劍橋學院院長于越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用型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具備綜合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應用型高校必須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增效服務,為高等教育多類型改革發展服務,為培養學生具備快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服務。為此,深化“政產教”共同體建設,推動產教融合落地,實現政府協調、企業參與和學校育人的有機協同、整體優化,共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于越說,自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后,“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國家鮮明的政策導向,成為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有效結合和精密對接的目標要求,成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實依據。在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產”需要的技能人才與“教”提供的專業人才,還沒有很好地協同、對接,供需關系還沒有理順,還沒有真正實現產與教融入、融合、融匯和融通,實現“產”中有“教”,“教”中育“產”,產教合一。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1.師資團隊“應用性”特色不足,對市場的認知不足。
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性、技能性和應用性。其中“應用性”是師資團隊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圍繞的核心。因此應用型本科的師資團隊本身應具備較強的市場接軌能力,這意味著教師隊伍需要理解市場、理解行業的變化發展趨勢、理解企業的特性及需求、理解企業用人的訴求,這樣才能市場要求緊密地結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從而真正培養出市場所需的人才。不僅如此,教育本身需要一定的周期性,而產業的發展具有靈活、變化快的特點。教師作為開展教學過程的主力,需要不斷迭代自身對市場的認知對企業的認知,這些正是目前應用型本科師資團隊所欠缺的。
2.多元主體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企業作用需強化。
當前產教融合工作最大的困難在于企業與學校之間基于視角不同、關注點不同,在傳統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各自發揮的力量不均衡。企業以快速追求利潤為經營目標,但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產教融合需要企業在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投入一定的時間與人力。因此,這意味著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先天的處在被動的從屬地位,更多以學校為主來牽引整個產教融合的過程。但是產教融合的核心恰恰是以企業為需求方,以學校為供給方,一切教育教學的成果都以滿足需求方的訴求來按需培養。因此目前產教融合的現狀中,往往出現產教融合工作結果容易落入原有兩張皮的困境中。
綜合以上因素,于越表示,推進“政產教”共同體落地,發揮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最大效能,必須明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和學校育人等三者的職能及協調互動關系,才能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釋放人才紅利的“催化器”。
1. 強化多元主體責任,通過商業手段構建產業和教育有機融合的新模式。
任何的合作都要兼顧雙方利益,以長期共贏為目標。因此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不拘泥于任何單一形式,更多的是需要在同時滿足企業經營特性、學校教學要求的情況下,兼顧行業與專業兩方屬性,為校企雙方尋找出一條能夠兼顧兩者發展訴求的合作路徑。而地方政府不僅要結合國家“產教融合”總要求,做好實施部署,宏觀要求、政策供給和制度保障,同時,還要依據黑龍江省發展需要、企業用人和學校育人實際,出臺具體措施和政策對校企雙方的合作進行引導和幫扶,如應用型高校教師辦企業政策優惠問題;企業需要的特殊人才政府給予指導等。
目前哈爾濱劍橋學院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鼓勵現有三個具有專業特色與專業優勢的學院在校內與企業進行聯姻,通過校企雙方合作辦企的方式,有計劃的將產業的生產需求引入校內,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真實產業場景。
首先,用商業化的手段構建業務模式,能夠通過市場盈利,有效激發企業在校企聯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化優勢;其次,引企入校即引產入校,能夠將學校現有的科研資源、人才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第三,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最為真實、最為及時的市場風向標,避免了企業與學校之間信息斷層,需求與結果不匹配的現象。第四,將真實的生產場景引入學校,能夠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真實的產業場景,能夠讓學生在產中學,在練中學,有效的保證了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效果。第五,積極調動校內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教師通過參與校中企的運營,理解企業經營,創新性地根據市場情況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從而提升整體教師團隊的“應用性”力。但是目前,我們目前正處在這條路徑的摸索過程中,希望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各級領導以及專家的關注、指導與幫扶。
2. 充分發揮地方政府指揮棒的作用,調動校企雙方及地方性資源,引導產融雙方目標一致、節奏一致服務于地方經濟。
首先,企業選人、用人的標準要“精”。從企業的角度,企業是發揮應用型人才作用的主體,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主戰場,因此,企業用人不能被動等待人才的到來,應該在政府、協調、指導下,主動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與高校形成良性互動;企業內的專業技能人才成長要全程介入,跟蹤學生成長過程,確保各類人才的培養者與使用者要無縫銜接,雙向對口學以致用,實現區域人才效應的最大化。
其次,學校人才培養的專業技能要“準”。從學校的角度,在育人方式上,堅持產教結合;在教學方法上,實行項目式教學改革;在人才評價上,實行過程式質性監測;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打破原有模式的禁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在學校管理上,打破常規,突出民辦院校優勢和特點,聚焦目標、結果導向。
第三,教育應該具有前瞻性。教育對于市場而言,不僅僅解決的是當下的人才需求的問題,更是解決未來人才需求的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出市場指揮棒的作用,結合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前瞻性的戰略計劃,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并指明方向,確保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充分滿足地方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
于越最后說,綜上所述,建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校企合作項目的審批和資金上,給予適當傾斜;在應用型學科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上,給予幫助和協調;在校企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選拔與合作使用上放寬限制,使更多各類人才到民辦高校兼職,推動人才流動和校地雙贏;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打通信息通路,將產業信息,特別是產業發展趨勢性信息與教育信息充分打通,為校企雙方構建信息平臺。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