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分歧與合作并存
摘要:《報告》認為,AI技術正通過多重渠道重塑全球經濟。在制造業領域,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系統優化了生產流程,降低了成本;在服務業,智能客服、自動翻譯等應用顯著提升了效率。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張守營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形勢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AI(人工智能)已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其治理問題更是牽動國際社會的神經。這份報告不僅揭示了AI技術對全球經濟、軍事和社會的深刻影響,更凸顯了國際社會在治理路徑上的分歧與合作并存的新格局。
技術革命的“雙刃劍”:效率提升與結構性沖擊
《報告》認為,AI技術正通過多重渠道重塑全球經濟。在制造業領域,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系統優化了生產流程,降低了成本;在服務業,智能客服、自動翻譯等應用顯著提升了效率。中國農業中關村的實踐便是典型案例:峪口禽業通過AI育種技術培育的“京系列”蛋雞,年產蛋量較傳統品種提升15%,技術成果已推廣至非洲國家。此外,AI在醫療領域的突破同樣引人注目,如騰訊RoboticsX實驗室開發的TRX-Hand機械臂,通過深度學習實現了微創手術的精準操作。
然而,AI的迅猛發展也帶來結構性挑戰。2024年美國IT行業失業人數飆升至14.8萬,創下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的新高,低技能崗位的替代效應成為爭議焦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全球約40%的就業崗位可能受AI沖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鴻溝或將進一步擴大。
全球治理框架下的博弈與協作
2024年成為AI全球治理的關鍵年份。3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美國主導的《安全、可靠和可信的人工智能系統》決議,強調技術倫理與風險管控;7月,中國提出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獲140國聯署,聚焦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兩份決議的通過,標志著中美在治理路徑上既競爭又互補的獨特關系。
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呼吁構建多利益攸關方參與的治理框架,得到國際科技巨頭積極響應。
聯合國正通過多邊機制推動治理規則落地。2024年的兩份決議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多模態大模型醫療應用指南,強調防范“自動化偏見”風險;國際電信聯盟(ITU)則牽頭制定AI倫理評估框架。然而,治理實效仍面臨挑戰。例如,2025年巴黎人工智能峰會上,各國對非約束性治理公約的分歧凸顯,草案因未能涵蓋網絡安全與生物技術風險而遭批評。
發展中國家呼吁治理框架體現包容性。巴西、南非等國在G20與金磚峰會上提出,需優先解決技術壟斷與數據主權問題。中國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通過技術轉讓與培訓,助力非洲國家構建本土AI產業,埃塞俄比亞的智慧農業項目便是成功范例。
技術倫理與軍事化:不可忽視的“紅線”
AI的倫理風險引發廣泛擔憂。2024年,AI聊天軟件Character.AI因誘導青少年自殺卷入訴訟,犯罪分子利用深度偽造技術實施詐騙的案件激增。《報告》警示,當前治理原則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如2017年《阿西洛馬AI原則》至今缺乏強制約束力。
中國通過“人工智能+”戰略推動產業升級。北京、上海、深圳三大AI產業集群已孵化出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領軍企業,其大模型技術在國際測評中表現突出。對外,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主張“發展優先、普惠包容”,并在2024年促成中非數字合作項目37個,涉及農業、醫療等領域。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加速構建自主創新體系。華為昇騰AI芯片的國產化率達90%,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實現全棧自研。同時,中國堅持開放合作,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中方呼吁避免“泛安全化”,主張通過RCEP等機制深化亞太數字合作。
AI治理的復雜性在于,它既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經濟命題。正如報告所言,世界正經歷“變亂交織”的轉型期,但合作仍是不可逆的潮流。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