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都:“產業先行”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摘要:武都區馬街鎮是傳統花椒種植大鎮。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該鎮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立足實際,在沙坪流域創建萬畝花椒種植示范基地,區域規模達1.2萬畝,受益群眾911戶4100人。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趙春蘭 記者王斌報道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近年來,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始終把“產業富民”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政府引導、產業培育、企業帶動”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麻辣產業 “吃香”四方
熱烈奔放的麻和辣,是鐫刻在秦巴山區群眾舌尖上的味蕾記憶。如今,依托這兩種味道,武都的群眾悄然唱起了麻辣“致富經”。
近年來,武都區委、區政府借助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的機遇,從山東省引進多個辣椒品種,探索花椒和辣椒“雙椒”套種,以樹上花椒保發展,以樹下辣椒促增收,不斷打造“麻辣”產業升級版。
美人椒種植可為種植戶帶來每畝2000-3000元的收益。
武都區馬街鎮是傳統花椒種植大鎮。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該鎮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立足實際,在沙坪流域創建萬畝花椒種植示范基地,區域規模達1.2萬畝,受益群眾911戶4100人。同時,推廣種植了由山東湘魯食品公司訂單收購的美人椒。以規模性租賃閑置土地、社員入股分紅的方式發展立體農業和訂單農業,通過“雙椒”套種,發展種植美人椒2000余畝,每畝增收2000元至3000元。
武都馬街鎮的椒農,種植花椒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溢于言表。
“我們這里山大溝深,耕地稀缺,發展花椒林下種植,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說起“雙椒”套種的好處,馬街鎮沙坪村花椒種植大戶杜社林頗有“發言權”。杜社林認為,從單一種植到林下套種,不是花椒與辣椒的簡單疊加,而是產業的提質增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武都區花椒采摘期在6、7月,這時辣椒正值幼苗期,花椒果實不受辣椒影響。辣椒在8月結果并進入采摘期,這期間,花椒樹部分葉子落下,為辣椒成長補充陽光,又防止了辣椒受曝曬而得病害。改變傳統路徑,群眾增收就多了一重希望。馬街鎮打破村域、鎮域制約,組建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進一步吸引和鼓勵貧困戶加入,加大科學管護力度,握緊“拳頭”闖市場,提升“雙椒”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了更好地推動“雙椒”產業發展,該鎮由部分村黨支部帶頭,返鄉大學生、農村青壯年積極參與,開設“宣陽紅1688”“沙坪土特產”等5家網店,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
放眼武都,“雙椒”套種模式在全區范圍也得到積極推廣。在花椒園內,按照一定的寬度栽植辣椒,從而在一定土地面積上實現立體栽植,“上有花椒產量、下有辣椒增量”,向空間要效益,使土地效益最大化。此外,武都區各鄉鎮結合當地條件和原有產業優勢,在產業融合上做文章,在間套復帶上下功夫,在提高土地利用上擴大產出,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產業富民的目的。
“橄欖樹+大白鵝”奏響鄉村振興“向天歌”
“在合作社的鵝廠里不僅能領到固定工資,還能兼顧到家里,啥都不耽擱。”在武都區外納鎮稻畦村的油橄欖種植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張衛平告訴記者。
“油橄欖+大白鵝”鼓起了貧困戶的錢袋子,還帶動周邊縣鄉農戶致富
張衛平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所說的合作社即武都區興源油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1999年成立以來,通過對種植戶“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價格”,已帶動周邊農戶866戶3900余人發展油橄欖產業。
“鵝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鵝,土肥林下樹”的循環農業格局形成
今年58歲的稻畦村村支書茹興山是合作社負責人,早些年,他搭乘全市油橄欖產業發展“快車”,大力栽植發展油橄欖苗木,種植面積已由剛開始的300畝發展到現在的11600畝。隨著產業做得風風火火,茹興山開始琢磨起如何彌補油橄欖成長“空檔期”,以產生穩定的經濟效益。
“通過在網上了解、外出考察,了解到大白鵝的習性非常適合林下養殖。”茹興山介紹,油橄欖林為鵝提供了自由覓食的生態養殖基地,以吃雜草和蟲為主的鵝,既清理了林中的雜草,排出的糞便還能滋養土壤。有了這樣的想法后,茹興山去年開始建棚進苗,在他的精心打理下,2019年養殖高峰期達到45000只,出欄3萬多只,形成了“鵝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鵝,鵝肥林中土,土肥林中樹”的循環農業。據了解,這些大白鵝主要銷往四川宜賓等地,目前已簽訂了正式的購銷合同。
“油橄欖除草、修剪、施肥、澆水等,加上大白鵝養殖,用工最多的時候一天要五六十人。”茹興山說。2019年,該合作社種植基地的油橄欖產量300多噸,收入100多萬;大白鵝銷售額達到90多萬元,486戶貧困戶按照入股資金進行了分紅。“橄欖樹+大白鵝”,不僅鼓起了本鄉鎮貧困戶的“錢袋子”,還帶動了文縣舍書鄉、臨江鄉的農戶致富,真正奏響了鄉村振興“向天歌”。
近年來,武都區油橄欖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18萬畝擴大到49萬畝,受益農戶4.5萬戶21萬多人,適生區人均增收2200元。油橄欖主產區的1.01萬戶4.42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油橄欖實現了脫貧目標。
目前已建成16家橄欖油生產線,有效緩解了橄欖鮮果收購加工難題, 2019年鮮果產量3.8萬噸,初榨油5700噸,綜合產值達17.5億元,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一。已研發出食用橄欖油、橄欖油丸、系列化妝品等10大類80多種產品,油橄欖產品研發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2021年武都區全面啟動油橄欖三年倍增計劃,隴南全市將建成白龍江沿線百公里油橄欖綠色長廊,基本實現最佳適生區全覆蓋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0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100億。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