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槐樹坳 煥發新活力 ——湖北麻城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筑起鄉村振興致富路
摘要:黨支部書記洪先禮、副書記劉奎滿和群眾打成一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清理公路沿線、公共場所、河道溝渠及其它衛生死角垃圾26處,打掃塆組巷道33次,清理房前屋后雜草雜物110堆,以實際行動改善環境臟、亂、差現象。
中國發展網 仲春時節,花正紅,蘭正香,春的氣息灑滿美麗的麻城市三河口鎮槐樹坳村婁家塆。
水塘邊,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的同志,正在和村民談野菊花種植的事。說到野菊花種植面積、長勢,估摸著今年的收成、收益,興致處處,幾個人笑得合不攏嘴……
這是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鎮槐樹坳村大力發展野菊花特色種植,助推鄉村振興,組織村干部實地指導村民進行產供銷服務的一個小鏡頭。
近年來,麻城市三河口鎮槐樹坳村以特色產業發展為主線,探索富民強村新路徑,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槐樹坳村位于三河口鎮東北部,全村17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塆、637戶2550人。該村由原槐樹坳、喻家畈兩村合并而成。村里沒有支柱產業,村兩委想為村民辦實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樣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級經濟,增強群眾致富增收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干部發揮領頭雁作用,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作為黨員干部的使命擔當,扎實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
學習黨史,汲取源頭活水。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槐樹坳村黨支部迅速制定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成立學習小組,通過系列活動落實落細黨史學習教育。
利用好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組織黨員干部前往麻城烈士陵園、天臺寺革命烈士紀念碑,進行紅色教育。
開展“服務村民、從我做起”主題活動,以抓實黨建基礎,推動村級管理,加強黨員黨風黨性鍛煉。
開展“亮身份、做承諾、當先鋒、樹形象”活動,定期對黨員進行教育培訓,建立黨員聯系村民制度,書記洪先禮率先為村民出點子、找路子,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
為了擴大黨組織引領力,村黨支部采取靈活多樣形式,組織黨員在生產生活中幫著村民干、做給村民看、帶領村民富。
加強民主管理,邀請普通黨員列席村支部會等重要會議,參與村級重大問題決策,擴大黨員知情權、參與權,增強黨員歸屬感和身份意識。
不斷創新的黨建工作模式,提升了黨員能力素質,讓黨員成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
麻城市稅務局駐村工作隊隊長盧家勝,這名已到退休年齡的老黨員,因為深受群眾愛戴,硬是被“挽留”在槐樹坳村。
發展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村黨支部結合本村資源優勢,引導村民發展野菊花種植,聯系本村能人大戶程學明成立麻城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架起連接農戶與收購商之間的購銷橋梁,形成上下貫通的交易體系,促進野菊花產業發展。
通過“黨建+野菊花種植”,合作社與農戶資源共享、同頻共振,實現了村兩委與合作社一道共同為種植野菊花的農戶提供成品收購、勞動就業、土地流轉等多樣服務。
“黨建+”作媒,有力推動野菊花產業發展。副書記劉奎滿介紹,全村發展野菊花500畝。其中,程學明夫婦二人流轉土地180畝種野菊花。僅2020年,程學明共收購野菊花干品30噸,全村12名農戶富余勞力在專業合作社打工,每人一年額外收入人均1.5萬元。
在“黨建+野菊花種植”、“黨建+合作社”模式取得成功后,該村巧借創辦合作社帶動農戶致富浪潮,鼓勵村民發展產業,實現全村產業全覆蓋。
目前,該村已發展油茶1100畝,板栗2200畝。發展玉竹、七葉一枝花、白錢草、蒼術、茯苓等260畝。發展綠茶30畝,嫁接玫瑰2畝1200株,發展天麻80窖。打造長沖網紅直播點1個。
整治環境,實現鄉村振興。
隨著特色種植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村民生活越來越好,村民對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愿望日益強烈。
為此,槐樹坳村根據大多數農戶的意愿,積極推進黨建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用黨建紅色引擎驅動鄉村綠色發展。
黨支部書記洪先禮、副書記劉奎滿和群眾打成一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清理公路沿線、公共場所、河道溝渠及其它衛生死角垃圾26處,打掃塆組巷道33次,清理房前屋后雜草雜物110堆,以實際行動改善環境臟、亂、差現象。
持續開展“家家整潔、塆塆清潔”自主治理行動,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全面吹響人居環境整治號角,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按照鄉村振興要求,該村規劃鄉村振興戰略步伐。通過綠化、亮化、硬化工程,進一步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
修通硬化陶家山、余家畈同組公路2.8公里。修黃皮園斷頭路300米。拆除婁家塆、黃皮園等塆組旱廁、豬圈、牛欄36間。拆除空心屋20間。整修當家塘4口,計劃再新增1口。建公廁3座,其中黃皮園2座,婁家塆1座。硬化黃皮園、婁家塆活動場地900平方米。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槐樹坳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切入點,以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為著力點,強基礎、謀發展、干實事,帶領村民勤勞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廖 亮 陳 寒 )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