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中國數字經濟聚焦新基建、技術創新和數字賦能

2021-04-28 13:58 中國發展網 王曉濤
賽迪顧問 德陽 指數 數字經濟

摘要:日前,賽迪顧問與四川德陽聯合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德陽指數。作為國內首個以發布地冠名的全國性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它是國內首個通過大數據平臺線上發布的數字經濟季度監測指數。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王曉濤

日前,賽迪顧問與四川德陽聯合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德陽指數。作為國內首個以發布地冠名的全國性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它是國內首個通過大數據平臺線上發布的數字經濟季度監測指數。

首次發布的指數結果顯示,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整體呈現上升態勢,2020年四季度達到161.1,三年增長逾60%。整體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自2018年逐漸超越國內生產總值指數且差距不斷擴大,數字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力日益增強。同時,在首次發布指數的同時,發布方也對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作了研判。

趨勢一:“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發展打好堅實底座。各地立足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有力推進“新基建”重點項目,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同時為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奠定基礎。截至2020年四季度,全國各省級行政單位共發布“新基建”相關政策32條,各地投資規??偤统?2萬億元,納入省級重點投資計劃的“新基建”項目中,東部地區406項、中部地區373項、西部地區216項。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數字經濟領先地區更是高度重視“新基建”,將高質量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時期謀篇布局的起點。

展望未來,隨著新型基礎設施從投入建設期邁向運營期,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將深度釋放“數字動能”。一是“新基建”將加快與傳統基建深度融合,補齊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領域短板,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能底座;二是“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的底層能力支撐,將助力各地發展數字產業、促進數字產業化釋放經濟價值。

趨勢二:技術創新深度驅動數字產業化高質量發展。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以技術創新驅動數字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8萬億元,同比增長26.1%,創新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升,對產業支撐力度持續增強。從數字產業來看,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3%,增速提高3.8個百分點;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超8萬億元,同比增長13.3%,營收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4家,龍頭帶動作用顯著。整體數字產業化增長表現超過其他產業同期水平,對全國經濟復蘇的拉動作用凸顯。

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是中國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時期,中國基礎軟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投入將持續加大,共性技術平臺加速布局,以資源整合、協同研發、需求主導、靈活柔性為特征的新型創新主體將不斷涌現,技術創新將更深層次驅動數字產業化向自主可控、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趨勢三:數字賦能效應將持續加碼并加速經濟復蘇。2020年,數字經濟業態和模式創新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成為對沖疫情、平抑風險的經濟“壓艙石”。數字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持續加速,新型消費業態加快擴容,線上消費逆勢增長,從生鮮電商、直播帶貨,到短視頻、線上教育、線上問診、遠程辦公,都在穩定消費市場繁榮、帶動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4.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9%,網絡零售已深刻重構中國消費市場。

展望未來,以要素共融、資源共享、價值共創為核心的數字賦能作用將持續滲透至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模式新業態將加速傳統產業裂變與重構,未來消費者充分參與、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全生產流程智慧化管理的產業開放模式將迎來新的發展,為國內經濟復蘇提供持續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各地數字治理平臺將向統一、集成發展,也將有更多地方著力打造集約化的“城市大腦”平臺,通過協調政務數據、社會數據共享共用,賦能社會經濟各類場景建設,全面實現公共服務便民化、社會治理精準化、經濟決策科學化和城市生活智能化。

責任編輯:王曉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