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完善金融體系,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摘要:“銀行的表外業務需要得到發展,因為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金融部分,如果銀行的資金動不起來,中國的科技是走不上去的?!敝烀裾J為,在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融資情況下,要把所有的金融力量融合起來,金融業必須垂直打通,銀行的資金要能夠以理財產品等形式,聯接債券、資本、VC等市場。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上海報道 面對全球大變局,金融業如何管控風險并支持科創企業,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6月11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發展”全體大會上建議,金融要服務科技和實體經濟,必須進行深刻的改革,垂直打通,把市場做深、做細,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
實體經濟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的根本的結構性變化,對金融業形成巨大挑戰。朱民介紹,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走向服務業經濟,制造業在2012年占GDP的比重達到頂峰以后開始下降,而現在服務業占GDP的54%,10年以后會達到60%。中國科技創新的大潮勢不可擋,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力。
在朱民看來,傳統對金融業的理解是平面的,銀行做一塊,債券市場做一塊,股票市場做一塊,風險投資做一塊,金融業其實不是很熟悉給服務業貸款,特別是中小服務業科技企業,成立時間太短,沒有抵押品,管理經驗不足,而且科技路徑不明確,所以科技創新公司的死亡率特別高。
另一方面,朱民談到,我國老齡化進展很快,使整個金融服務的對象會發生變化,而碳中和將從根本上重造中國經濟,造成范式改變,帶來巨大機遇。
朱民表示,據人口分析表明,2050年我國會凈增長2.5億左右的60歲以上的人口,60歲以上總人口會達到5個億以上。屆時,退休養老保險會成為重頭。“我們以前比較偏重服務于新一代,而現在要服務老年人一代,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同時,碳中和會在流量和存量兩個方面對金融界提出巨大的挑戰,從流量來說,未來百萬級的巨大投資,規模大、期限長、風險大,“金融業怎樣能把握這些風險,給碳中和提供有效、長期投資的資金?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朱民進一步分析,碳中和把煤逐漸減到0,石化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估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會在根本上發生變化。“綠色的會增值,碳重的就會減值,這又會考驗金融業怎樣幫助企業應對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并且在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中做好金融服務,這些都是金融業現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銀行的表外業務需要得到發展,因為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金融部分,如果銀行的資金動不起來,中國的科技是走不上去的。”朱民認為,在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融資情況下,要把所有的金融力量融合起來,金融業必須垂直打通,銀行的資金要能夠以理財產品等形式,連接債券、資本、VC等市場。
朱民強調,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毫無疑問是大事,對于結構深刻變化的實體經濟,金融業需要積極深刻的改革、學習和發展。銀行資金打通以后,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金融體系來支持科技的發展。一系列的改革發展也需要有監管的發展,二級市場的培育、衍生產品的對沖等。“這不是影子銀行,而是金融業今天面臨的最大歷史挑戰和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