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武:大病預防技術不夠和老齡補充醫保不足是中國獨有的兩個醫改難題
摘要:對于醫療行業而言,在純粹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與人力資本投資的不足,社會資源無法自然地達到最優配置,即存在較為典型的“市場失靈”問題;此外,起點平等或基本能力平等意義上的社會正義,也不可能全然憑借市場機制加以實現。如何才能把我國的防病與治病工作做得更好,從而更好的保障我國14億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思考。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據“七普”相關數據,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預計到2053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8%。“國未富,人先老”,“銀發中國”的提前到來,使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對于醫療行業而言,在純粹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與人力資本投資的不足,社會資源無法自然地達到最優配置,即存在較為典型的“市場失靈”問題;此外,起點平等或基本能力平等意義上的社會正義,也不可能全然憑借市場機制加以實現。如何才能把我國的防病與治病工作做得更好,從而更好的保障我國14億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思考。
日前,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第45期)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辦。萬戶良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原國務院醫改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房志武作題為“銀發中國獨有醫療難題的半市場化探索”演講。房志武認為,中國有兩個獨有的醫改難題:一是大病預防技術不夠,二是老齡補充醫保不足。探索老齡社會在產業方面的治理問題,必須分三個角度去看,產業、個體、群體。即產業的治理、個體的幸福和群體的公平。
第一,產業的治理。產業方方面面的企業都可以依托數字化工具提供服務,極大簡化了老百姓參與治理流程,并且保證治理效果。
第二,個體的幸福。少得病和少花錢可以由政府、市場和企業通過合理組織和不同的產品工具供給讓老百姓得到收獲,完全可以實現市場化供給。
第三,群體的公平。通過平臺公益引導社會達到每個個體,不管是城鄉還是貧富的個體最后都能幸福。
進入老齡社會以后,首先是預防技術不足,這直接影響平均壽命和老百姓的幸福,導致很多不必要的醫療花費,造成醫保和財政的巨大壓力。還有,老年人群的補充醫保不足。
房志武建議,一是提高大病保障,二是減少藥品浪費。減少藥品浪費里面包括引導個人向善、引導企業向善。個人向善是按需配藥、不浪費、不濫用。企業向善就是以需定產,環保包裝,降本增效。“讓大病不再貴,慢病不在煩,防病不再難。”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