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甘肅武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2022-01-17 17:02 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摘要: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錢往村社投、政策向一線傾斜,積極為村組織搭建干事創業的“舞臺”,推進村干部唱好鄉村工作的“主角戲”。

中國發展網訊 王肖晶 記者王斌報道 今年以來,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引領,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和“四抓兩整治”為抓手,全面推進“整鄉推進、整縣提升”行動,不斷夯實基層黨建內涵,進一步解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圖為武都區漢林鎮群眾正在采摘花椒,滿臉豐收的喜悅。

“黨建+產業經濟”培育鄉村發展新亮點

聚焦核心,精準發力。為了找準黨建與“三農”的融合點、切入點和發力點,突出黨組織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把黨組織作用發揮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結合起來。隴南市武都區制定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制度措施,2021年全年舉辦各類培訓班11 期,培訓黨員干部、村(社區)干部2200 余人,選派 317人參加省內外培訓和青島跟班學習,鄉村干部能力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堅持“以發展論英雄,以實績論功過”用人導向,修訂完善了鄉鎮(街道)干部管理辦法,在鄉村振興、疫情防控、搶險救災、項目建設等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提拔交流優秀干部309人,對表現突出的120名黨員進行了通報表揚,形成了重德才、重實績、重公認、重擔當的選人用人導向。

同時,探索“黨建+產業發展”“黨員+致富能手”等模式,以村集體合作社為組織載體,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等方式,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升,全區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及以上的村達到了349個。

武都區漢林鎮是傳統的花椒種植大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該鎮厚植優勢,積極打造了“花椒+辣椒”“花椒+甜菜”等套種林下經濟模式,唱響了“麻辣香甜”致富經。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錢往村社投、政策向一線傾斜,積極為村組織搭建干事創業的“舞臺”,推進村干部唱好鄉村工作的“主角戲”。

通過黨建引領帶動,一個又一個基層黨支部走上了經濟發展最前沿,一批又一批村黨支部書記在火熱實踐中脫穎而出,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村子的“當家人”,村“兩委”班子建設、人才培養、群眾工作等也被“一攬子”抓了起來,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滲透到了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

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黨建引領是先導,群眾參與是關鍵。在武都區這樣例子是舉不勝數。如磨壩鄉黨員干部們用“腳步丈量”工作法,丈量民情民意,讓辦實事更接地氣;又如在蒲池鄉每月10號的“群眾說事日”讓村民敞開心扉提建議、說訴求,架起了黨群關系的“連心橋”;再如在江北街道辦萬象社區,科技創新賦能基層治理,實現了“人往網格中去、事在網格中辦”。原來群眾身邊的煩心事、麻煩事,以悄然變成了一件件暖心事、高興事!

今年以來,隴南市武都區以“五看五比五促進”的工作思路為抓手,結合鄉村振興“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活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健全網格化隊伍、積極推行共駐共建等形式,不斷延伸服務群眾“觸角”,助推基層治理“升溫著色”,實現“管理高效、服務便捷、群眾滿意”的目標,擦亮了城市社區“幸福底色”,構建了鄉村治理新體系。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