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整治23.3萬畝 甘肅武都“喚醒”撂荒地 播種“希望田”
摘要:下一步,武都區將依法加強耕地保護,嚴格落實撂荒地不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規定,對連續撂荒兩年以上的終止土地經營流轉合同,逐步建立撂荒地動態監測和管理長效機制,切實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長久實效。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焦小菊 記者王斌報道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耕地數量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保障。為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讓荒地重獲“新生”,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全力以赴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目前,全區已完成撂荒地整治23.3萬畝,基本完成整治任務。
記者走進武都區馬營鎮梁塄坎村撂荒地整治現場,接連不斷的隆隆聲響傳入耳中。田間地頭里旋耕機來回穿梭,去雜草、翻耕地、開壟溝,看著昔日撂荒地“搖身一變”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梁塄坎村村黨支部書記王余社的心里也是十分高興。
“我村現有土地面積2385畝,由于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使土地撂荒108畝,(今年)我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的模式,以小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主),兼種當歸、大黃、黨參(等中藥材提高群眾)經濟收入,達到農戶有糧增收的“雙目標”。”王余社對記者講。
自撂荒地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隴南市武都區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因地制宜,探索和成功推行“與財政資金支持結合、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與土地流轉結合、與農機推廣結合、與農作物輪作倒茬結合”等成功經驗和措施。通過采取動員農戶自耕自種、委托親友代種、購買社會化服務、村集體收回等有力措施扎實開展撂荒地整治,確保整治工作真正取得實效、落到實處。
“自全區撂荒地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池壩鄉立足鄉情實際,將整治工作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守牢耕地紅線,壯大村集體積累的重要舉措。對外出務工和無勞力農戶常年不耕種的土地統一收歸村集體管理,建立托管服務,目前全鄉已全面完成356畝的撂荒地整治工作任務。下一步我們將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做到應種盡種,確保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武都區池壩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王林對記者說。
“自撂荒地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武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對照三調圖版。由鄉鎮、自然資源局、農村農業局組成的專班,對照版圖逐塊,核實登記,建立臺賬,掛圖作戰。整治后的土地70%以上種植糧食作物,剩余部分根據氣候條件種植中藥材、小雜糧等農作物,達到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武都區農技中心主任王高世說。
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不僅讓撂荒地變為“希望田”,也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下一步,武都區將依法加強耕地保護,嚴格落實撂荒地不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規定,對連續撂荒兩年以上的終止土地經營流轉合同,逐步建立撂荒地動態監測和管理長效機制,切實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長久實效。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