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甘肅禮縣:小蘋果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2-05-07 16:08 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摘要:目前,全縣建設蘋果矮砧密植生產示范基地2952.5畝、蘋果矮砧苗木繁育基地200畝,蘋果矮砧密植示范園已完成基地土地整理,建設支架系統1520畝。

中國發展網訊 春暖花開,驅車行駛在通往禮縣縣城的路上,一邊是蘋果花開的春色,一邊是果園施工的繁忙,看似并不相接的畫面,卻正在完成一次轉型升級的跨越。

矮砧密植示范園 李董 攝

矮砧密植示范園 李董 攝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就全靠這片果園了。”在禮縣永興鎮何家村,順著村支書何雪潔指的方向,放眼望去,200畝老果園里,一排排水泥樁從土里齊齊伸向天空,蔚為壯觀。

蘋果是甘肅禮縣產業發展的“金名片”,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產業。何家村是禮縣蘋果產業的主產村之一,近年來,由于品種老化、管理技術落后、果農收入下降等問題,部分老果園出現撂荒,何雪潔尤為焦慮。

何家村面對的問題,也正是禮縣蘋果產業持續發展面對的困境。

經過考察調研,禮縣蘋果產業發展有了新方向——建設蘋果矮砧密植示范園,以集約化、標準化、有機化、品牌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矮砧蘋果產業。

第一時間,禮縣在永興鎮、永坪鎮等鄉鎮建設示范點,邁出傳統果業向現代化果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

一頭剛剛“撥云見日”,一頭卻又困難重重。在村民動員大會上,果農們有疑慮:“原本的老蘋果都賣不出價錢,新蘋果結果要等好幾年,賣不出去怎么辦?”“老果園各自為陣,條塊分割,如何實現統一規劃?”

“果樹個頭雖矮了,產量卻高了,品質更是優良。”何雪潔介紹,矮砧蘋果樹型低矮瘦小、枝葉稀疏,但結出的果子卻又大又光鮮,種植更是采用先進的“矮化密植、高架栽培、水肥一體、機械作務”的新技術、新模式,發展前景可觀。

“寧肯苦干,不能苦熬,帶動村民致富絕不能含糊。”村黨支部帶頭認真鉆研新技術,再挨家挨戶動員群眾……功夫不負有心人,糾結和疑惑終于隨著春天的到來一一化解。

如今,禮縣何家村按照“支部+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農戶”的模式,82戶農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申請縣級補貼及貼息貸款建園,統一經營管理,收益后,逐年按比例向群眾分紅。

“現在村民們可以放心把果園交給我們了。”何雪潔算了一筆賬:以前老果園一畝地只能種40棵樹,現在一畝地可種128棵樹,預計畝產量達6000斤以上,畝產值12000至15000元,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在距離何家村8公里路程的永坪鎮石咀村,80畝矮砧密植示范園里,一株株新栽的蘋果樹苗迎風而立。

“我們栽種的是抗旱性、抗寒性較好的煙富8號和煙富10號品種苗木,盛產期畝產值翻倍,可達5000公斤以上。”永坪鎮人大主席趙計劃介紹,矮砧密植技術能夠實現早果早豐、高產穩產,生產管理上可大幅節省人工、土地、肥水,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產業要發展,離不開黨員干部的帶頭和能人大戶的全力支持。“我們組建了以黨員干部、致富能手、農技專家、電商團隊組建的技術服務隊,對各個環節進行精準化管理。”趙計劃說,通過“委托代管和自己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技術指導,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確保3年掛果、4年盛果。

目前,全縣建設蘋果矮砧密植生產示范基地2952.5畝、蘋果矮砧苗木繁育基地200畝,蘋果矮砧密植示范園已完成基地土地整理,建設支架系統1520畝。

果園升級了,村民增收致富也更有積極性。

在禮縣永坪鎮永坪村300畝的矮砧密植蘋果示范園里,雍進囍麻利地搭建支架,栽種樹苗,一氣呵成。“每天務工費120元,一個月時間就能掙3000多元。”雍進囍和一旁村民們笑著說,能在家門口務工掙錢,干起活來也更加賣力了。

春風拂過禮縣的田間地頭,一場蘋果的“華麗蛻變”正在悄然發生。

“下一步,我們將在蘋果園沿線打造采摘體驗園和觀賞園,打造智慧農業田園綜合體,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何雪潔說。(肖紅)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