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同心 攜手共建共同家園
摘要:經過這些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
本報記者 | 程暉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5年。
從香港元朗眺望對岸,是深圳中心區繁華的都市天際線,深圳平安大廈分外奪目;在香港北部的新界、元朗,大片未開發的土地,與對岸深圳成熟的都市區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在未來十年,這種反差極大的景象將被打破。
2021年10月6日,香港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構想,將在新界北興建容納250萬人的居住區,并建造5條新鐵路,打造3萬公頃北部都會區,引入“兩城三圈”概念,融入大灣區發展。
這一前所未有的規劃方案令人眼前一亮,也給以深港為龍頭的大灣區發展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看來,香港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因為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圍繞維港都會區來發展,而在維港都會區與內地之間,是一大片未開發的空白。這次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對香港來說就是由單一集合變成了雙集合,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或者說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張玉閣表示。
“即使受疫情的影響,大灣區內地的9個城市,粵港澳合作各種平臺建設、項目合作仍然一直在向前推進。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3年來這里每天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新的亮點出現。”一直致力于粵港澳規則機制深度對接研究工作的張玉閣向記者表達了直觀感受。
喜迎回歸25周年香港街頭喜慶氣氛濃厚 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日。25年來,香港依托祖國、面向世界、益以新創,結出了累累碩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出發,對“一國兩制”、香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決策部署,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取得新經驗、實現新發展。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不斷鞏固,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充分保障,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書寫了獅子山下新的傳奇。圖為在香港街頭拍攝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新華社
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先后實地考察前海和橫琴發展。2017年7月1日,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8年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出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2020年出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2021年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近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發布??梢哉f一年一件大事、一年一個利好。
由于疫情影響,曾被派往內地開拓市場的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廣州)代表處主任黃曉琳返回香港期間,每天的電話電郵“爆發式”增長,和內地的一些規劃部門就位于南沙慶盛片區1.64平方公里的“港式社區”的規劃問題繼續在線上進行。該如何規劃?怎樣才能將具國際現代化生活氣息,又原汁原味的“港式元素”融入其中?
“《南沙方案》是對港澳的一個重要支持。南沙發展空間大、可塑性強,803平方公里的面積相當于香港面積的八成。香港土地貴成本高,《南沙方案》中許多政策會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會,營商環境也能夠更接近香港的營商環境,對于港澳人士很有吸引力。”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方舟說,現在對于香港居民來說,大灣區的概念深入人心,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很多交流活動,已經成為香港居民包括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
為推動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政府分別設立了相應機構。廣東省和大灣區內地九市均成立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行政長官擔任委員會主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設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行政長官擔任委員會主席。
經過這些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比2017年增加兩萬多家。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軟”“硬”雙聯通共建共同家園
6月初,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了E25管節沉放對接,這個全長24公里的大灣區超級工程,將在兩年后落成。它將與南北兩側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獅子洋通道一起,共同構成嶄新的大灣區跨海通道群。
通過建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志性工程建成運營,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通道陸續建成(共規劃12條)。目前,已建成4條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條鐵路通道,從北向南分別是黃埔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在建4條,分別是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兩條,分別為蓮花山通道、中南虎城際,遠期規劃1條為伶仃洋通道。
口岸通關效率也大幅提升。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
“硬聯通”持續推進的背后,“軟聯通”也正在加速。
“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充分考慮港澳所需所想,積極回應港澳重大關切,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建成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創新載體。以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重點,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布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暢通??萍紕撔沦Y源對港澳開放共享持續推進,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超3億元,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全面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15%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在稅收上可以按照港澳的稅率來繳個人所得稅,在社保、醫保、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多政策創新,港澳人士,尤其年輕人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沒有了后顧之憂。”方舟談到。
方舟認為,國家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才流動方面的政策創新,為方便港澳人才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就業創業學習打開了空間。
他具體分析說,過去香港會計師、律師、建筑師等專業人士想要在內地工作,必須重新參加全國統一的專業資格考試。由于兩地的相關制度不同,受過的專業訓練甚至工作語言都不一樣,所以對他們而言,想要通過這樣的專業資格考試是很難的?,F在針對這樣的問題,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最近以律師司法考試為試點,專門為港澳人士在大灣區設立針對港澳特點的司法考試,不再需要參加全國的司法考試就可以拿到律師資格證,通過率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港澳居民民生領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實。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政策落地實施,豁免提供相關證明,且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以及參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實施。醫療衛生方面,“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社會保障方面,“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港澳居民來粵生活發展更加便利,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
截至目前,在粵辦理就業登記的港澳居民有8.5萬人。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地,累計超過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報考,首批錄取港澳居民已上崗。創業方面,廣東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余人。
“大灣區在教育、人才、醫療健康、社會保障等與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全面展開,相關政策陸續出臺,重點項目加快推進,特別是在疫情共同管控和相互協同等方面,充分彰顯了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和靚麗成績單。”張玉閣表示。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