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更應注重激發學生創新力
摘要:當AI已經可以替代很多人工時,教育要賦予青少年哪些能力?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建榮給出了三個關鍵詞: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AI未來”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峰會獲獎案例帶來啟示
AI時代,更應注重激發學生創新力
很多當過課代表的學生可能都有這樣的煩惱:有的同學總會忘記寫名字,有的同學字跡潦草到連名字都看不清,這給統計作業情況帶來了不少麻煩。面對麻煩,南洋模范中學兩名女生郭天蘊和王子萱除了吐槽,還決定做點什么,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今年暑假,她們尋思著用AI幫忙,設計出一套“基于OCR和CLIP的作業統計與工整度評分系統”,在第三屆“AI未來”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獲得論文一等獎。
姑娘們坦言,一個暑假都在忙于和各種各樣的“bug”戰斗,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這一系統目前只收集了少數同學的作業本開展實驗,字跡評分的功能也還不完善,今后還需要讓字庫更豐富一些,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而在專家眼中,盡管學生課題在技術層面還有諸多不完美之處,但是最可貴的是同學們的探索精神。“同學們能夠在實際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大膽探索,積極思考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社會、解決挑戰,讓自己的研究能夠成為未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青少年科創領域專家倉鐵肩說。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機器人與自主無人系統實驗室負責人商慧亮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簡單勞動極易被替代,教育需要適應這一不可阻止、不可逆轉的新趨勢,同學們也需要保持對學習和研究新技術的本真熱愛,以更好地迎接未來生活。
當AI已經可以替代很多人工時,教育要賦予青少年哪些能力?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建榮給出了三個關鍵詞: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翻開論文集,一等獎案例中,鮮活的創意層出不窮。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秦宇昕、徐奕豪的課題《電梯系統中繩類物體防夾算法研究》,源自一則關于牽狗繩被電梯門夾住后,寵物狗獨自留在電梯內嚇壞小男孩的新聞。擔心獨自“看家”的鸚鵡太孤單,格致初級中學女孩王欣菲發明了一個“智能鸚鵡樂園”。盧灣高級中學高三男生卞躍霖的課題《基于Dlib的虛擬形象面部表情識別研究》來自網課時的發現。卞躍霖留意到,同學們上網課時普遍不愿開攝像頭,老師無法通過觀察學生表情來掌握教學效果和教學秩序。作為校科技社的骨干,卞躍霖有了靈感——是否可以用虛擬形象代替真實面貌,再通過攝像頭捕捉,使得虛擬人和真人的表情同步,可實時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 (本報記者:陸梓華 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AI時代,更應注重激發學生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