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全球可持續發展 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開幕
摘要:10月19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此次研討會旨在搭建全球性高端交流平臺,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共處、人與內心和融共存”的主題,共同探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路徑,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全球共識和共同行動。30余位國際嘉賓和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王曉濤報道 10月19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此次研討會旨在搭建全球性高端交流平臺,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共處、人與內心和融共存”的主題,共同探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路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全球共識和共同行動。30余位國際嘉賓和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聯合國前常務副秘書長揚·埃利亞松出席開幕式并以視頻方式致辭;羅馬俱樂部名譽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IRP)委員、聯合國原助理秘書長安德斯·維克曼致辭;“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聯盟主席埃里克·索爾海姆,北極光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博·艾克曼,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和諧實踐教授大衛·卡德曼,世界知名和平與環境倡導者、舒馬赫學院創始人薩提什·庫馬爾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并以視頻方式致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主持開幕式。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主持開幕式
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院長高世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北極光基金會聯合創始人、主席,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克里斯托弗·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首席科學家徐華清,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鑫,著名經濟學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等領導和嘉賓參與主旨報告和圓桌對話。
劉振民在視頻致辭中表示,30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嘗試與波折中不斷探索,逐漸明確了要走低碳、韌性、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共識,確認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不可逆轉,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應對全球挑戰的強烈信號。他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各國要高度重視氣候危機的緊迫性。第二,各國要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第三,各國應充分認識到,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不能靠各國單打獨斗,多邊主義下的全球合作至關重要。獨行快,眾行遠。只有各國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合作、公平競爭、互利共贏,全球才能共同實現發展模式的革命性變化。
揚·埃利亞松在視頻致辭中高度贊賞本次大會的主題,認為這可以歸結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人類與所有生物如何和諧共處。未來環境發展所面臨的威脅著實堪憂,人類需要找到和諧共生的平衡點,這非常急迫。他特別強調,此次會議的組織工作嚴謹細致,不僅展現了國際融合,還為各方提供了一個開啟對話的機會,希望能夠為全球提供有益的成果。
安德斯·維克曼在致辭時中指出,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的衰退是極其嚴重的挑戰。必須關注整個系統性問題,并確保采取一種系統性的方式來應對挑戰。希望通過研討會,可以探索找到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在主旨報告與高端對話環節,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未來》和《和融共生——邁向人類文明新世代》兩大專題展開深入討論。安德斯·維克曼、杜祥琬等在專題一中發表主旨演講,闡述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策略。圓桌對話環節,嘉賓們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危機與可持續發展挑戰,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展開交流。在專題二的討論中,高世名、賈康等嘉賓發表主旨演講。圓桌對話環節,專家學者圍繞“人與人和睦共處、人與心和融共存”的理念,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文明共識,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永續發展的世界。
與會的外方專家在交流中高度認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成就,認為中國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變革、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危機中可以發揮更重要的領導作用。他們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中國舉辦這一活動,并希望與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深化這一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生態文明全球共識和共同行動,廣泛凝聚多元力量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研討會期間,來自全球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其中比亞迪集團作為大會戰略合作伙伴參會展示交流,并提供會議官方用車。
本次研討會期間舉辦五場專題研討會,涵蓋氣候變化、生態社區、海洋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工智能等熱點議題,進一步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廣泛討論。會上,公布首批永續發展主題入選典型案例和創意作品。
責任編輯:王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