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我國貨幣政策應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
摘要:全球大放水,通貨膨脹預期上升,債券收益率上行,資產價格震蕩,在后金融危機,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世界對貨幣政策的關注度更高了。在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央行面臨的貨幣政策形勢發生了質變。報告認為,我國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貨幣政策實踐,而是要將貨幣政策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合。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4月7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CMF宏觀經濟理論與思想研討會(第1期),本期研討會聚焦“后金融危機時期貨幣政策理論的新進展”,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于澤代表課題組發布報告。報告指出:我國的貨幣政策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最優貨幣政策原則的,這帶來了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經濟結構方面,歐美國家潛在產出比較穩定,但是我國潛在產出波動性較高,我國的產出波動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長期潛在產出的持久沖擊,因此根據貨幣政策最優原則,我國的貨幣政策應該是保持定力,不應該大水漫灌。
全球大放水,通貨膨脹預期上升,債券收益率上行,資產價格震蕩,在后金融危機,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世界對貨幣政策的關注度更高了。在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央行面臨的貨幣政策形勢發生了質變。報告認為,我國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貨幣政策實踐,而是要將貨幣政策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合。我國的現實有兩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經濟結構與西方不同,意味著我國的結構參數與西方不同。例如,我國經濟沖擊的來源既包括總需求沖擊也包括潛在產出沖擊。我國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我們對中國經濟下行源泉的一種認識。根據貨幣政策原理就是需要堅持定力,不進行大水漫灌。我國在不同的期限上都設定目標利率其背后一個考量是我國市場分割與西方不同。同時,我國更依賴銀行系統融資,這就給結構性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間。
第二,更要關注的是在西方理論轉化為實踐是在自身的制度框架下實現的,一定要重視同一個原理在不同的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現。中國的市場經濟在根本上具有的社會主義特征,具有一些西方沒有的制度特征。這就導致我們的宏觀政策調控框架與西方不同。在不同的制度下,一些表面上不同的做法,實際上背后是符合同樣的原理。我國強化貨幣政策的相繼抉擇,實際上是符合靈活通貨膨脹目標制。在靈活通貨膨脹目標制下,并不是面對每一次沖擊都需要進行調整,而是兼顧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但是,靈活通貨膨脹目標制確實是在規則意義上實現了約束。我國的政策實際上是受制于更高層次的長期發展規劃和黨的領導,發展規劃和黨的領導提供了更長期限規劃,帶來了更高層級的規則約束。從貨幣政策的最優原理以及新時代中國面對的新矛盾,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存在許多可以修正的地方。例如,如何化解市場分割,優化利率傳導機制,提高利率傳導效率。如何在長期規劃下,實現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穩定政策、就業政策、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等相互協調,實現有規則條件下的相機抉擇。如何進一步做好貨幣政策溝通,穩定市場參與者預期。
我國的貨幣政策實踐有很多做法與西方所推崇的原則看似并不相同。我國更加強調要實施貨幣政策的相機抉擇,加強預判,做好預調、微調。我國在各種利率期限上都設定了目標,而不是單純依靠市場來形成收益率曲線。我國有大量的結構性貸款政策,會通過央行的再貸款等政策工具進行貸款的定向投放和改變特定對象面對的金融條件。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