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加速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摘要:在強化人才引進力度,對高層次人才落戶給予最高1000萬元安家補貼,對境內外(含港澳)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助,為區內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給予一定數量的廣州市人才綠卡申請資格,在不改變原籍和身份的基礎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應,為科技創新驅動提供智力支撐。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落戶,一城(南沙科學城)、一島(國際金融島)、一論壇(大灣區科學論壇)、一“特區”(國際化人才特區)的科創格局初步形成,廣州南沙正在悄然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核心支撐,將助力大灣區承擔更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
打造百年科學城,南沙乘勢而上。4月8日,南沙區召開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動員大會,號召全區起而行之、接續奮斗,奮力把南沙科學城打造成為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將南沙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奮力譜寫南沙改革開放發展新篇章。
會議全面落實省、市科技創新工作部署,對南沙區科技創新工作和南沙科學城建設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院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山大學陳新滋教授,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何棣華同志,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弓鴻午同志出席并講話。南沙區委副書記、區長董可主持會議。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通報了南沙科技創新進展情況。南沙科技局就《支持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若干政策措施》(“科創16條”)做了政策亮點解讀。
原始創新:南沙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年初,廣州市委全會提出建設百年科學城的目標。由廣州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謀劃、共同建設的南沙科學城成為熱議焦點。
記者從動員大會獲悉,近年來南沙深耕科學發現,注入原始創新“源頭活水”,“1+1+3+N”科創平臺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明珠科學園啟動區5個項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開工,預計到今年底,國科大廣州學院部分多層建筑和力學所廣天院總裝總測實驗室將實現封頂,到2023年底整個啟動區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用地、立項申報等前期工作已落實,預研項目已于2020年8月底開工,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軟基處理、基坑施工等。
科創平臺加速建設,高端人才團隊加速集聚。2018年11月,南沙區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市人民政府攜手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集聚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協作,著力打造國家海洋科學核心研究基地與關鍵技術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介紹目前實驗室已匯聚包括17個院士團隊的47個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全職或雙聘科研人員超過1000人,香港、深圳2個高水平實驗室分部匯聚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推動海洋科技力量實質性合作。
張偲表示,未來實驗室將積極推進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撐平臺的建設工作,并積極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群建設,謀劃未來大科學裝置集群,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去年以來,南沙區按照“深地、深海、深空”的定位,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3個大科學裝置,實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南沙科學城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核心支撐。如何在“十四局”開局階段謀劃百年科學城的工作成為當前南沙的工作重點。
盧一先表示,南沙將進一步強化創新在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南沙科學城建設,努力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強中體現南沙擔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引領帶動大灣區創新發展上做出南沙貢獻。
盧一先要求,要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發展、協同發力,強化系統謀劃、重點攻關,積極構建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機制高效的良好生態。一要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完善提升“1+1+3+N”科創平臺體系。高標準建設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設施先進、學科交叉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二要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三要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化全省科技服務體系試點,完善科技創新孵化育成體系,打造華南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四要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完善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優勢。五要著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創、投、貸、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營造最有利于創新的發展環境。
最強引擎:擔當廣州科技創新主力軍
南沙著力技術發明,增強科技攻關,正引領產業發展,打造動能轉換“最強引擎”。在全省緊急征集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技術和產品后補助名單中,南沙區共5個防治技術和產品入選,總量全市第一(全市共17個)。2020年南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4家,同比增長53.1%;有效期內高企累計682家,同比增長16.2%,其中入選廣州“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3家、“高精尖”企業4家。南沙新興產業集群快速發展,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業,落戶了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吉利航天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項目。
何棣華表示,動員會開得及時,充分彰顯了南沙參與和推動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決心和信心。省科技廳將一如既往支持廣州市和南沙區科技創新工作,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和保障,齊心協力支持南沙科學城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學城建設。積極推動國家和省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在南沙實施;支持將更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布局在南沙,支持辦好亞洲科學理事會和大灣區科學論壇。優先在南沙布局建設更多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引入更多領域領先的優質項目和人才團隊,持續擴大南沙科學城的高端資源集聚效應;大力支持和推動南沙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鼓勵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優勢,加強政策的示范、試驗,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國際化人才服務管理體制,吸引更多高水平、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在南沙創新創業。
弓鴻午表示,南沙區作為廣州市經濟增速最快的行政區和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一貫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市科技局將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轉移轉化試點、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科技激勵評價機制建設、灣區科技創新規則對接、創新資源共享等機制創新層面給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空間。還將建立市區聯動、統籌推進、狠抓重點的工作機制,引入更多諸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院大所大平臺、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等高端優質創新資源落戶南沙。
作為南沙本土企業,廣東醫谷深切感受到南沙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廣東醫谷產業園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謝嘉生介紹,目前園區已經集聚生物醫藥企業200余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下一步廣東醫谷將繼續發揮國家級孵化器的引領作用,完善4+1服務平臺體系,用心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繼續大力引進優質的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項目集聚南沙。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表示,晶科電子在海外市場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獲得全面的恢復,目前為止,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的三季度。晶科電子的發展也充分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端制造產業鏈配套上具有完整的優勢。
晶科電子充分發揮了粵港澳大灣區高??蒲袡C構,密切科研合作的優勢,與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先后承擔多項重大科技項目,通過自主創新協同發展保持提升公司的研發能力,可以說晶科電子的發展是融合了粵港臺,特別是大灣區兩岸三地攜同創新發展的典型案例。
創新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如今,南沙孵化育成體系日趨完善,廣東醫谷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優創社區獲省級眾創空間認定,實現了南沙國家級孵化器和省級眾創空間零的突破,累計建成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6家眾創空間。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平臺335個,是2015年的3.4倍。集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3家,占全市1/5。
生態優化:南沙出臺“科創16條”厚植創新土壤
創新的種子茁壯成長需要推動生態優化,不斷厚植創新創業“天然土壤”。今天的動員會,南沙區科技局重磅發布了《支持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科創16條”)。
“科創16條”,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按照“系統性、針對性、先進性、協調性”的原則,立足強化政策導向、優化政策實施效果的角度進行編制,為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貢獻科技力量。
記者梳理發現,“科創16條”提出支持南沙科學城和明珠科學園建設,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一批符合本區產業發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的科研平臺落地,給予每個平臺最高2億元的資金支持,對經國家、省、市立項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按市扶持標準給予1:1配套資金支持。
在強化人才引進力度,對高層次人才落戶給予最高1000萬元安家補貼,對境內外(含港澳)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助,為區內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給予一定數量的廣州市人才綠卡申請資格,在不改變原籍和身份的基礎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應,為科技創新驅動提供智力支撐。
作為與南沙科技創新同呼吸共發展的一份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同樣對南沙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大為贊賞。“今年是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在南沙落戶深耕的第九個年頭,我帶領的有機氟功能材料研發團隊于2016年入選珠江人才計劃進駐南沙。近五年來我有幸見證了南沙區的飛速發展,我非常喜歡南沙這個地方,我的團隊開展的有機氟功能材料項目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陳新滋表示,未來中大南沙研究院也將依靠中大醫學學科資源和臨床醫療資源,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以期為南沙做出更大的貢獻,與南沙共同發展。
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正利用其地緣優勢加速推動粵港澳聯合創新。“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廣州)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另一方面,香港科大(廣州)的各項籌備工作進展順利。”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候任副校長吳景深教授介紹,目前港科大(廣州)二百六十余名雙導師的研究生已經在讀,新一屆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接近尾聲,吸引了大批優秀的博士畢業生投檔來南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未來將把學校辦成為“南沙科學城”的“國際人才高地”,成為大灣區的國際先進技術的源頭。
謝明認為,動員大會的召開是南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謀篇布局的重要一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是大灣區賦予南沙的使命,廣州將南沙科學城作為廣州科技創新軸的極點,南沙科學城的建設與南沙科技創新的發展將對廣州與大灣區的創新格局發揮重要作用。南沙必須敢于擔當,以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引領高質量發展,為此南沙也提出打造灣區創新燈塔的愿景。”
中科院與廣州合作建設的南沙科學城,其目標正是要成為國際一流科學城,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節點、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我們將充分發揮創新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領作用,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發展,協同發力。隨著原始創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產業、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速集聚。”謝明表示。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