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云南易地扶貧搬遷實現“四個轉變” 取得“六大成效”

2021-06-17 17:27 中國發展網 劉穎
易地扶貧搬遷

摘要:云南省99.611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離“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全面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穎報道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督查激勵通報,云南省被認定為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地方之一,獲得獎勵支持措施。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2021年對云南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支持力度,并在以工代賑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支持脫貧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里的一塊“硬骨頭”,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云南省“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總規模99.6萬人,占全國搬遷總規模的10%。云南省發展改革委通過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打好問題清零殲滅戰、打好搬遷成果鞏固戰、穩妥推進拆舊工作等一系列強有力舉措,全省2832個集中安置區、24.46萬套安置房全部建成,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已按標準配齊,99.6117萬貧困群眾全部搬遷入住并如期脫貧銷號。

2020年7~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對全國22個搬遷任務省份開展“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評估核查。國家發展改革委實地核查和評估云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后認為:云南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守搬遷初衷,嚴守政策底線,易地扶貧搬遷自評價結論較為客觀,各項工作總體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0年,云南省發展改革委按照“早排查、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原則,建立聯防聯控、網格化管理機制,組織推動工作落實,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生活穩定有序,未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同時抓好掛牌督戰工作、集中督導及“回頭看”“走訪群眾,服務基層”調研等工作,打好問題清零殲滅戰,助推集中安置區“搬得出”的成效更加鞏固、“穩得住”的基礎更加扎實。完善政策、建立機制、加大投入打好搬遷成果鞏固戰,并結合脫貧攻堅“百日提升”行動,穩妥推進舊房拆除工作。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云南省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指揮部采訪時了解到,云南堅決貫徹“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的總體要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斬斷致貧窮根的重大民生工程,使易地扶貧搬遷真正成為“十三五”時期促進云南貧困人口減貧、地方投資增長、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人口市民化等有效措施和途徑,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現“四個轉變”,取得“六大成效”。

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得到轉變。搬遷群眾“搬出大山天地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源自黨中央的關心關懷,實現了從“不愿搬”到“我愿搬”“我要搬”的思想轉變。二是各級干部作風實現根本轉變。大批干部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沖鋒陷陣、克難攻堅,呈現出“三個更加”的特點:政治意識更加堅定、工作作風更加精準、責任意識更加強化,各級干部推動政策落地、工作落實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徹底轉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部分地區搬遷群眾,尤其是大批少數民族、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同胞一改往日“刀耕火種”的生產生活狀態,實現進城集中居住,既享受了生活便利,又通過扶貧產業拓寬了增收渠道,實現了穩定脫貧。四是社會治理方式發生質的轉變。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會治理的實踐中,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呈現出社區設置更加科學化、服務管理更加網格化、治理主體更加多元化的特點,確保了社會和諧穩定。

取得“六大成效”。一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云南省99.611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離“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全面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二是拉動地方投資增長,“十三五”時期,云南省易地扶貧搬遷拉動投資超過800億元,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社會、企業共同支持的良好局面。三是有效提升城鎮化率,通過城鎮化集中安置,云南省城鎮常駐人口凈增長約66萬人,為全省城鎮化率提高貢獻了1.4個百分點。四是撬動增長效益發揮,部分搬遷群眾啟動了生活性、生產性消費,消費的增長對區域性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五是助推生態環境修復,全省共搬遷生態惡劣、脆弱區群眾34.8萬人,復墾復綠土地2萬多畝,5782個地質災害頻發遷出點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六是促進民族融合發展,云南省共搬遷彝族、傈僳族、白族等42個少數民族41.7萬名貧困群眾,占搬遷總量41.9%,促進了多民族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李振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