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CMF報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相互配合更好帶動雙循環發展

2021-07-09 13:25 中國發展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側管理 雙循環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從供給側來提升產品的品質與質量,可以更好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所催生出來的需要調整供給側面的變革。需求側管理能夠改善總需求結構失衡的困境,尤其要提升居民消費規模和居民消費的質量,從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一種牽引作用,才能形成兩者的良性循環,良性循環有助于推動國內大循環的形成,有助于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0期)在京召開,本期論壇聚焦“需求側管理的內涵與落實”,論壇第一個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代表課題組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報告認為在需求側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共同作用之下,中國的“世界工廠”+“世界市場”新模式,可以更好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與形成。

報告指出,在新發展階段和新背景下提出需求側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一,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于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

第二,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釋放經濟增長動力,確保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加強需求側管理通過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可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能夠從需求側強化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從而確保中國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所需要的經濟增長速度。

報告分析了需求側管理與總需求管理的區別,兩者在調控范圍、調控目標、調控策略、調控對象、調控工具五個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第一,從調控范圍來看,總需求管理關注包含內需和外需的全部總需求,而需求側管理目前從中央文件的表述來看,更著眼于調控內需,提出需求側管理是處在當前新階段,在想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需求側管理。

第二,從調控目標來看,總需求管理旨在對需求總量進行調節,而需求側管理不但調節總量,而且注重結構調整。從消費結構而言,需求側管理的目標在于“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在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前提下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就投資結構而言,需求側管理的目標在于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第三,從調控策略來看,總需求管理強調短期的戰術性調控,而需求側管理更強調長期的戰略性調控。

第四,從調控對象來看,總需求管理的調控對象是以企業、居民等經濟主體為主,但是需求側管理的調控對象除經濟主體之外,還有市場本身,要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側管理需要解決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本身存在的非市場化的機制體制約束,從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尤其是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促進,有利于提高調控宏觀經濟的效率。

第五,從調控工具來看,總需求管理主要依賴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需求側管理除此之外還需要結構性政策予以協調配合。從中央文件表述來看要提升消費和投資,這本身就需要消費結構的調整才能達到效果,而且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內需體系也需要對消費、投資、出口和政府支出四者之間進行結構性調整,需要結構性政策予以協調配合才能達到。

報告強調,需求側管理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配合。

第一,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方面,需要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配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但目前國內生產的很多產品難以有效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從供給側來提升產品的品質與質量,可以更好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所催生出來的需要調整供給側面的變革。需求側管理能夠改善總需求結構失衡的困境,尤其要提升居民消費規模和居民消費的質量,從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一種牽引作用,才能形成兩者的良性循環,良性循環有助于推動國內大循環的形成,有助于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第二,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本身,也需要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者的配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著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的增長模式,成為“世界工廠”,在國際產業鏈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去年在疫情之初和后疫情時代,中國的出口非常不錯,這與我國成為“世界工廠”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密切相關。但也應當看到,目前中國的產業鏈在全世界還是具有一定的壓力,怎樣來應對這種壓力,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有助于穩固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作用,有助于維持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地位,為國際大循環提供動力。

另一方面,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所以,通過需求側管理可以持續長期釋放強大的消費潛力。中國每年居民消費占GDP比重38%,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8%,每年需增長20萬億元的消費能力。所以,中國可以成為世界級的巨大市場,推動國際大循環運行更加的順暢。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