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人工智能聯盟發布智算平臺,專家認為將推動算力定價標準建設
摘要: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為智能計算中心打造行業標桿。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在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為智能計算中心打造行業標桿。
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是由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合院內多家院所企業、基于科學院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共同構建的新一代智能計算頂層規劃及技術方案。定位于國內首個跨模態、通用化的AI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旨在打造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標桿,為智算產業發展提供開放包容、通用融合、綠色高效、普惠可及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平臺方案。
中科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發布新一代智算平臺
“中科院在人工智能領域產出了一大批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具備全鏈條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應承擔起建設人工智能技術服務體系,深化AI技術推廣應用的責任。”國科控股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建華認為,平臺集諸多中科院人工智能技術成果于一體,擁有清晰的實施路徑,可為區域智算中心建設提供標準的可復制范本。
國科控股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建華致辭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智能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新基建的主導方向,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需以開放、安全、綠色、普惠為前瞻戰略謀劃,才能重塑數字產業化及產業數字化發展格局”。平臺依托中科院頂層戰略規劃,匯聚算力、算法、數據、軟件、人才、應用等資源要素,將為AI產業化發展、行業數智化轉型和政府智慧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主題演講
據了解,聯盟是在中國科學院指導和支持下、由中科院院屬研究單位及相關企業聯合發起成立的新型產業組織。聯盟覆蓋了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用”各領域,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權威AI技術服務平臺,旨在推進各項人工智能科研成果的應用落地和規模化發展,推進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據介紹,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平臺擁有四大優勢:采用開放架構,可以兼容主流軟件應用生態,具備使用面廣、遷移靈活、編譯開發難度低等特點;支持多元芯片組合,提供多樣豐富算力,可勝任模擬、訓練、推理等AI全鏈條應用需求;底層算力基礎設施采用相變浸沒式液冷技術,單位算力效率大幅提升且能耗成本降低30%;通過透明化價格模型,為市場提供參考依據和建設標準,有效避免公共財政資源浪費。
據悉,目前部分智能計算中心存在價格混亂與虛高現象,亟待業界權威的算力定價標準予以規范。
據網絡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城市A每100P16位算力的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成本為7500萬元,2021年城市B同等精度下的100P算力建設成本則達到了4.6億元,定位相同、功能相近的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投入相差達到6.2倍。
“如果沒有明確標準加以區別,區域建設方很容易誤判算力供給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CCF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云泉表示。當下我國智算中心的發展亟需統籌規劃,根據區域產業的具體、實際需求,制定行業標準和價格規范,以保證人工智能產業得以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價格亂象,平臺給出了算力價格標準方案:在綜合存儲、能耗、開發、定制、數據調度等一系列因子,并代入明確的算法標準后,得出在同時具備5P雙精度算力(64位)、25P單精度算力(32位)和100P半精度算力(16位)的情況下,智能計算中心的基礎設施價格約為1億-1.5億。
“新一代人工智能平臺有力推動了算力定價標準的建設,為區域智算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將有效解決智能計算中心存在價格混亂虛高的問題。”張云泉表示,在中科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中國智能計算產業聯盟等權威組織機構推動下,智能計算將樹起價格標桿。各大算力供給方和區域算力中心建設方也應合力推進行業透明化、標準化發展,避免智算中心建設走彎路、花冤枉錢。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