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六個聚焦”助推城鎮脫貧解困提質增效
摘要:宜春市各級民政部門聚焦兜得準兜得實兜得好,不斷筑牢基本生活保障網,穩定實現城鎮貧困群眾“兩不愁”。
中國發展網訊 自2018年城鎮脫貧解困工作開展以來,江西省宜春市委市政府圍繞持續穩定實現城鎮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社保及就業的目標,采取系統集成的思路,嚴格按照“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管理”的步驟,打好基本生活保障、就業創業、醫療保障、教育救助、社會保險、基本住房安全保障、臨時救助、社會幫扶等八個方面的政策“組合拳”,做好“六個聚焦”,全面幫助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全市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能力明顯增強。截至當前,全市城鎮貧困群眾較2018年初(12.19萬人)減少9.8萬人,剩余2.39萬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范圍,脫貧解困取得決定性成效。
聚焦“吃穿不愁”,筑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線
宜春市各級民政部門聚焦兜得準兜得實兜得好,不斷筑牢基本生活保障網,穩定實現城鎮貧困群眾“兩不愁”。
一是城鎮低保、特困供養標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10%左右增幅逐年提高城鎮低保標準,從600元/月提高到當前765元/月,2018年、2019年、2020年該市連續三年分別高于省定標準20元、20元、15元。城鎮脫貧解困開展以來,全市累計支出低保資金10.76億元,保障17.2萬人次。按照不低于城鎮低保1.3倍相應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從755元/月提高到當前995元/月,2020年高于省定標準21元。自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支出城鎮特困資金0.31億元,保障0.36萬人次。全面落實低保延退制度,對實現就業家庭經濟狀況好轉的對象給予6個月至3年不等的漸退期。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300元、70元分檔落實特困人員照料護理經費。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全面落實照料服務責任人。
二是穩步推進低收入、支出型貧困家庭幫扶。對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標準的1.5倍以內的認定為低收入家庭,對可支配收入扣減因病、因殘、因子女上學等造成家庭剛性支出和必要就業成本后人均月收入在當地低保標準1.5倍之內的家庭認定為支出型貧困家庭,并積極協調對應政策予以幫扶,其中對低收入、支出型貧困家庭中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
三是強化特殊貧困群體保障。將城鎮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70元。將機構養育和社會散居孤兒養育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350元、950元。全面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制度,參照散居孤兒標準納入制度軌道。
四是強化臨時救助功能。對城鎮貧困群眾遭遇困難而其他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經過幫扶后基本生活仍有嚴重困難的給予臨時救助。對受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困難且未參保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全面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先行救助在疫情、災情期間救急解難功能日益凸顯,三年來,全市救助臨時困難群眾5.27萬人次,發放救助款物5600余萬元。
五是強化價格聯動機制。自2019年3月以來,連續19個月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新增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納入聯動機制范圍。今年3-6月還階段性提高補貼標準1倍,累計發放價格補貼1.46億元,惠及困難群眾421.34萬人次。
聚焦“看得起病”,提升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政策完全覆蓋到城鎮貧困群眾,貧困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90.01%。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政策全面落實,政策范圍內門診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50%左右;取消大病保險封頂線,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提高到65%;醫療救助報銷比例不低于70%。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專項救治病種拓展至35種,累計救治大病患者5195例次。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有效落實,累計救助患者數116人。全市250個縣域內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施“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政策,并開通了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簡化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對貧困群眾實行慢性病“長處方”政策。
持續推動城鎮貧困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在全省率先開展貧困婦女“兩癌”保險試點,為6349名貧困婦女開展宮頸癌篩查,為5474名貧困婦女開展乳腺癌篩查。參照農村脫貧攻堅做法,在全省首家開展城鎮貧困群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17194名城鎮貧困人口實施家庭醫生簽約,簽約率為71.3%,履約率達100%。袁州區、樟樹市、豐城市、奉新縣、上高縣、銅鼓縣等地為城鎮貧困群眾統一購買了防貧保險。
聚焦“有學上、上好學”,加大教育救助實施力度
城鎮貧困群眾家庭上學子女比照農村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家庭標準,納入國家“獎、助、貸、勤、減、免”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校在籍貧困群眾子女100%享受教育資助。持續簡化資助手續、規范資助流程,做到資助標準、資助對象、資金分配、發放時間“四精準”。全市累計發放城鎮貧困群眾家庭學生資助金1238萬元。實現了學生資助“三個全覆蓋”,即各個教育階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保障“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機制,確保城鎮貧困家庭群眾上學子女不因貧輟學。疫情期間城鎮貧困群眾家庭學生線上學習難題全部解決。累計勸返126名學生返校復學,對957名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開展點對點送教上門服務,確保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應入盡入、應返盡返”。
聚焦“輸血造血”,保障養老保險待遇和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制定印發《宜春市人社局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實施辦法》,在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創業擔保貸款、助保貸款等方面提出了11條具體幫扶措施,與農村脫貧攻堅、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工作統籌推進。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持續推進資助城鎮貧困對象參加居民養老保險,累計為20.5萬人次城鄉貧困群眾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代繳保費2056.16萬元,代繳率100%。
實施“助保貸款”,出臺《宜春市城鎮下崗失業特困人員享受政府貼息助保貸款實施辦法》,將城鎮脫貧解困對象納入“助保貸款”重點幫扶范圍,為294名城鄉特困人員辦理“助保貸款”手續,發放貸款1282.68萬元。鼓勵扶持城鎮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全市共舉辦各類服務城鎮貧困對象就業專項活動102場,服務對象14081人次。已享受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等就業扶貧政策對象1918人次,發放各類補助資金501.97萬元。
目前,宜春市9887名法定勞動年齡內城鎮貧困勞動力有就業意愿未就業人數僅剩139人。宜春的樟樹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設立企業用工聯絡點、依托創業孵化基地技能培訓等方式強化“造血式”扶貧獲得省里肯定,在全省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推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聚焦“住有所居”,落實基本住房安全保障
積極采取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并舉的方式,著力解決好城鎮特困人員、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支出型貧困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累計解決1.7萬戶城鎮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制定《宜春市中心城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公租房分配制度,不斷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對所有城鎮貧困群眾實現應保盡保,累計配租廉租房公租房11644戶,發放租賃補貼4002戶。袁州區積極探索對城鎮貧困家庭危舊房改造得到省里肯定。
今年5月,袁州區政府啟動城鎮貧困群眾住房安全鑒定工作,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第三方機構對全區1142戶城鎮貧困群眾住房進行安全等級鑒定。經過鑒定,發現要加固維修的C級危房有15戶、達到拆除標準的D級危房有3戶,均為自建房。目前,需加固維修的15戶C級危房已經維修加固,3戶達到拆除標準的D級危房已異地安置。
聚焦“系統集成”,發揮各類資源幫扶優勢
一是發揮群團組織幫扶優勢。各級工會積極推進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融入黨政工作大盤子、納入脫貧攻堅大格局,集中力量、精準幫扶,形成了推進職工解困脫困工作的強大合力。全市籌集資金6277萬元,對14156戶困難職工實行標準化、精細化、動態化系統幫扶,13809戶困難職工實現脫貧解困。宜春市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在省總工會委托的第三方入戶調查評估中獲得全省第二。各級殘聯積極實施城鎮貧困殘疾人服務工程,著力解決貧困殘疾人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為13806名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為5058名殘疾人適配基本型輔助器具,為650名殘疾人提供實用技術培訓,為83名城鎮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各級婦聯組織發揮職能優勢,實施貧困婦女“兩癌”救助,關心關愛貧困婦女兒童。
二是健全結對幫扶機制。依托“雙進雙服務”活動載體,積極推行“黨建+脫貧解困”,在城鎮貧困群眾覆蓋區域開展“一對一”“多對一”志愿幫扶,全市共落實結對掛點單位991家,結對幫扶干部1萬余人。如:豐城以8個城鎮貧困戶集中的鄉鎮(街道)為主,按照有5戶以上重點幫扶城鎮貧困戶的50個社區(居委會)為重點區域,安排120個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駐點幫扶。樟樹四套班子領導親自上陣掛點幫扶,派出135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39個知名企業參與結對幫扶。奉新縣縣領導掛點18個鄉鎮和14個縣城社區,統籌協調解決脫貧解困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鼓勵、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為城鎮貧困群眾開展就業、醫療、子女助學等慈善救助,累計幫扶4萬余人次。奉新縣借助干部幫扶活力、利用政策幫扶合力、凝聚社會幫扶實力、激發自身脫貧動力。樟樹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助推城鎮脫貧解困等做法,在全省作經驗介紹。( 曹海英)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