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濰坊蔬菜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全市農產品出口破百億

2021-09-15 11:33 中國發展網
濰坊 農產品

摘要:在科技創新上求突破。濰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更新到第七代,手機成為大棚“新農具”。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比荷蘭溫室節能50%以上。建成北大現代農業研究院、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等一批“國字號”產學研平臺,種業研發企業發展到44家,“十三五”期間取得新品種權84個。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陳建偉、記者高楊報道 記者從9月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濰坊專場上獲悉,近年來,濰坊市創造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555家農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額突破100億元,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濰坊配送分中心,在創新提升“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上探索突破。

據濰坊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常祖領介紹,濰坊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制度機制創新上求突破。健全鄉村振興五大專班工作推進機制。獲批建設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形成了農產品快速通關等33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唯一的東亞畜牧交易所每天交易額突破4億元。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額106億元。開展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已流轉宅基地使用權188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715.5畝。創建全省第一個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服務平臺,授信額度82億元,貸款余額61億元。

在科技創新上求突破。濰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更新到第七代,手機成為大棚“新農具”。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比荷蘭溫室節能50%以上。建成北大現代農業研究院、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等一批“國字號”產學研平臺,種業研發企業發展到44家,“十三五”期間取得新品種權84個。國內首臺340馬力CVT拖拉機成功下線,240馬力CVT拖拉機實現量產,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2.4%。開發應用農業大數據平臺、物聯農機服務平臺、“慧畜牧”“慧種田”信息服務平臺、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發展智慧農場200多家。

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求突破。抓牢糧食生產,創新推行“田長制”,建立村級糧食安全監管員制度,實現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生豬產能全面恢復。堅持綠色導向,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90%以上,水肥一體化面積超過110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牧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建成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浙江大學諸城高品質肉研究中心、全國畜禽屠宰質量標準創新中心,集成蔬菜、畜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1084個,創新投入品生產企業ABC分級監管模式,全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機制,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整市創建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市555家農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額突破100億元。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濰坊配送分中心。先后引進了正大集團360萬只蛋雞、新希望六和300萬頭生豬、伊利10萬頭奶牛以及龍大、大北農、民和、中糧等一批知名龍頭企業。培育10家產值611億元的全產業鏈農業龍頭企業,10家產值87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畜牧、蔬菜兩大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過千億元。3個縣創建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在補齊農村發展短板上求突破。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80多億元,農村宜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74個。“四好農村路”、農村飲水安全、數字鄉村、農村電氣化、農村清潔能源等工作扎實推進,城鄉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逐步并軌,3公里為農服務圈實現全覆蓋。

在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上求突破。創建五星級村黨組織2400多個。探索出了“四治管理”“三自治理”“街坊議事”“道德銀行”“以孝治村”等一批鄉村治理典型模式。7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570個、文明家庭250個。79%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672個村達到100萬元以上。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9:1,今年上半年為1.65:1。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