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發展改革委:推動寧錫常接合片區改革邁好深水區 開創江蘇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
摘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存量資源廣、增值空間大、涉及利益深,是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突破口和“試金石”。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袁雪飛報道 江蘇省委、省政府去年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實施意見》(蘇發﹝2020﹞6號),成功爭取寧錫常接合片區(溧水區、高淳區、宜興市、溧陽市、金壇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布局,推動城鄉要素加快流動,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接軌,基礎設施加快聯通,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9:1,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省份地位進一步鞏固強化,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江蘇城鄉融合發展已從架構“四梁八柱”進入聚力改革攻堅新階段,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充分發揮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牽頭作用,統籌面上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緊盯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關鍵抓手,圍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五大任務,聚焦重要領域建章立制、重大改革賦權賦能、重點矛盾逐個擊破等方面“入題”“破局”,提請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實施方案》(蘇政辦發〔2021〕14號),會同省有關部門研究制定試驗區省級重大支持事項清單,指導五區(市)搭建工作機制、出臺年度要點、加強創新實踐,并在今年“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歷史展”進行了全面展示,充分彰顯了改革示范效應。
讓沉睡資源“活起來”,化解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痛點”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存量資源廣、增值空間大、涉及利益深,是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突破口和“試金石”。一年來,試驗區從搭建硬件系統、摸排入市地塊、出臺政策制度、規范入市程序等環節切入,著力破除“點狀供地”“混合復合用地配置”“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等直擊痛點的體制機制障礙,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初見成效。
南京溧水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納入省級試點,啟動鎮街5宗地塊土地入市掛牌工作,同步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已完成項目方案、建設運營、收益分配等制度設計。高淳區通過完善抵押貸款風險共擔機制,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發證地塊抵押貸款融資實踐,成功出讓南京市首宗集體建設用地。
常州金壇區、溧陽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基準地價編制成果通過省級驗收,城鎮標定地價、農用地基準地價形成初步成果。無錫宜興市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交易體系,成功實現1宗集體建設用地入市。
將高端資源“聚起來”,疏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一年來,試驗區依托長三角優質科教資源優勢,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兩頭激勵”的探索,正在形成人才、科技、數據等高端要素匯聚的“引力場”。
溧水區依托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建立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現代農業行業分中心,已引進6家科技服務機構和1家專業技術轉移機構,發布13項科技成果,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800萬元。高淳區建成“長三角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高淳分平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科技助力‘雙循環’重點項目”。溧陽市社渚鎮借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打造國內最大的青蝦交易市場。金壇區圍繞水產、水稻、茶葉三大產業,吸引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揚州大學、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示范試驗基地。宜興市結合太湖灣科創帶建設,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激勵、農村宅基地分配等多樣化的涉農科技成果轉化分配模式,積極打造成果交易及技術服務平臺。
使綠色資源“動起來”,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亮點”
一年來,試驗區用好自然資本,強化先行實踐,著力探索山地丘陵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方案,奏響綠色轉型發展新樂章。高淳區以構建一套核算指標、一項核算標準、一套核算表格、一個考核辦法、一批應用場景等“五個一”體系,打造全國首個縣域GEP核算標準體系樣本,探索GEP和GDP雙考核新模式。溧陽市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系統建設,建成生態容量可視化平臺、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生態環境一張圖、經營主體監控四大平臺并投入運營,形成了社渚鎮青蝦養殖退出水環境容量交易成功案例。金壇區確定了1本規劃、4套制度(調查監測、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土地利用、績效考核)、3項機制(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經營開發和碳交易)、2種支撐形式(生態債券、企業異地開發模式)和2份合作意向的“14322”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目標體系。溧水區編制了水權機制改革方案,明確水權交易對象、交易模式和交易流程。宜興市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產品功能調查,建立生態產品清單數據庫,探索開展出讓、租賃、買賣等生態資產產權和生態產品交易。
把特色資源“用起來”,做強富民增收平臺載體“支點”
一年來,試驗區強化全產業鏈思維,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廣泛吸引城市人才、資本、科技、金融等要素入鄉,培育新載體,發展新業態,進一步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產業帶動能力,拓展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有效渠道。
溧水區推進全區24個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項目建設,形成了郭興莊園、紅色李巷、玫瑰園、夢華苑等農業、文旅、康養的城鄉融合典型案例,白馬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已進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階段。高淳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規模化、閑置農房盤活利用項目化,多渠道增加村民財產收益。溧陽市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重點產業鏈等多業態的“1+4”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與高效設施、生態循環和數字農業等國內領軍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合作意向。金壇區初步構建“一區(經開區)多園(鄉鎮特色配套產業園)”的城鄉工業平臺分工體系,建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化聯合體”,打造常州首家“名優農產品產業帶直播基地”,成功申報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區。宜興市依托省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以稻米全產業鏈發展為軸心,通過股份合作、利益分配、輸出標準,聯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銷售公司、農業服務組織形成產業化聯合體,實現稻米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2021年上半年,試驗區五區(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1.69萬元,同比增長14%以上。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