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陽:以工代賑實現“一石多鳥”
摘要:項目監管無死角。成立以工代賑試點項目領導小組,對項目建設實行全過程參與、全方位監督,完善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和報賬制度,確保依法依規使用資金,不留“空門”。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程暉
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按照“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的模式,認真組織實施楊溪鋪鎮楊溪鋪村油橄欖產業配套基礎設施試點項目。項目總投資1012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850萬元,地方自籌162萬元。試點項目的實施夯實了鄉村產業發展基礎,創造了大批就業崗位,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顯著增強了農業產業發展后勁,有效應對了疫情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沖擊,激發了農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取得了多重效益。
![]() |
資料圖片 |
全角度考量,精準謀劃項目
鄖陽區堅持把以工代賑項目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就業的重要杠桿,立足實際選準項目,確保以工代賑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立足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需要。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集中安置全區18個鄉鎮共4237戶15380人。在青龍泉社區附近的大尖山配套發展油橄欖產業,可以拓寬搬遷群眾的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
立足產業輻射帶動效應。鄖陽區已有近50年的油橄欖種植歷史,2015年以來油橄欖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鏈已基本形成。依托橄欖油生產龍頭企業,鄖陽區已建成油橄欖基地3.8萬畝,輻射帶動貧困戶800余戶,每年有近千名農民通過務工、土地流轉、銷售油橄欖果等方式受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立足生態價值實現。鄖陽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緊鄰丹江口庫區國控考核斷面,生態地位至關重要。進一步擴大油橄欖樹種植面積,發展低耗能、低污染的油橄欖產業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局部地區氣候等具有重要作用。
全過程參與,強化利益聯結
鄖陽區堅持把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初衷貫穿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引導群眾全過程參與,確保農戶充分受益、持續受惠。
務工增收得傭金。通過組織項目區農村勞動力參與試點項目建設,獲取勞務報酬,激發其內生動力。參與工程建設群眾達到418人,其中貧困群眾84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220萬元,占中央預算內投資的比例達到25.8%。項目建成后,企業與群眾建立長期用工合作關系,優先吸納當地群眾到產業基地就業,帶動230戶家庭投身到油橄欖產業規?;l展過程中,其中,帶動青龍泉社區搬遷群眾200余人參與園區油橄欖種植工作,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土地流轉收租金。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企業牽頭推動成立村鎮合作社,按照每畝每年400~600元的標準,集中流轉230戶家庭土地325畝,戶均獲得租金600元。
返租返聘得真金。十堰市橄欖油龍頭企業定期組織種植專家和專業人員開展油橄欖種植技術培訓,把普通農民培育成技術工人,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穩定健康發展。技術嫻熟的農民被返聘到企業擔任技術員,可獲得穩定工資收入。同時將產業基地返租給農戶,鼓勵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林下經濟收益完全歸農戶所有,收獲的橄欖果由企業保底收購,實現了樹上樹下雙收益。
折股量化得股金。對325畝項目區總投入進行折股量化,明確以工代賑項目資金占股40%。325畝油橄欖進入豐產期后,企業將把當年果子收益按每股10元折算,其中,10%的收益將分配給230戶農戶,其余30%的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確保群眾和村集體都持續受益。項目區群眾還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企業牽頭成立的鎮村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據農戶土地占股情況,對10%的股份收入進行分紅。
全鏈條構建,強壯產業筋骨
鄖陽區在推進試點工作過程中,堅持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延伸、全生態鏈構建,促進更多農民群眾依托油橄欖產業穩定增收,讓油橄欖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金果子”,讓以工代賑試點模式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好路子”。
建設一片產業基地。鄖陽區立足區位優勢,在全區推廣建設優質油橄欖基地,輻射14個鄉鎮、30個村,發展油橄欖企業5家、油橄欖專業合作社10家。通過實施以工代賑試點項目,共整治土地325畝、新建供電線路1860米、混凝土機耕路3813米、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1250畝、排灌溝渠5795米,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有力推動了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建成后,楊溪鋪村1250畝的油橄欖果園年產值可增加375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從過去的10萬元增加到130萬元。
建成一個智慧工廠。2020年,鄖陽區投資1億元建成全國首家2萬平方米油橄欖精深加工數字化智慧工廠,引進年產1500噸全自動橄欖油壓榨生產線2條、年產10萬噸橄欖玉米調和油全自動生產線1條、全自動智能化橄欖油灌裝線2條、智能機器人打包流水線1條,建成智能恒溫儲油罐35個、2500平方米的冷鏈智控倉庫、全自動橄欖護膚品生產線1條、多功能展廳1個、研發中心1個,深入推進油橄欖精深加工,推動油橄欖產業精細化、品牌化發展。
打造一個示范園區。在楊溪鋪村建設1700畝“東方橄欖園”田園綜合體,以“生態農業+健康食品+生物科技+農文康旅”的發展模式全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構建“油橄欖產業+休閑游+文化體驗+科普+創意教育+藝術酒店+民宿”生態田園示范綜合體,打造全國優質橄欖油核心示范基地和國家級三產融合示范標桿。
形成一條銷售渠道。打造以電商為主的銷售模式,通過線下體驗、線上下單進行推介銷售,開設全國首家橄欖主題生態文化體驗館,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當地一大批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農民直播達人積極參與消費扶貧網絡直播活動,2020年銷售總額達6000余萬元。
全方位監管,提升項目質效
鄖陽區堅持從源頭著手、從細節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賑試點項目建設質效。
項目監管無死角。成立以工代賑試點項目領導小組,對項目建設實行全過程參與、全方位監督,完善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和報賬制度,確保依法依規使用資金,不留“空門”。
過程監督無盲區。厚植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力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過程監管,建立健全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堅實的群眾監督基礎,把試點項目建設情況擺在陽光下,保障項目實施過程監督管理規范化。
質效評估全覆蓋。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代表”的多方聯動評估模式,以數量化、標準化、規范化的指標考核為標尺,用產業發展延展性、戶均增收同步性、企業發展開拓性為刻度,科學考核評估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成效。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