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三大戰略平臺推動粵港澳全面合作向縱深發展
摘要:《南沙方案》發布,是繼中央針對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珠海的橫琴、深圳的前海之后的第三個重大合作平臺方案,旨在將廣州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本報記者 | 程暉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5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3周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日前,《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發布,這是繼中央針對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珠海的橫琴、深圳的前海之后的第三個重大合作平臺方案,旨在將廣州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大灣區珠江口跨海跨江通道群掠影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绾Mǖ篮鸵呀涍\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缃ǖ廊?。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圖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西人工島及遠處的深圳市區。新華社
那么,《南沙方案》的重點和意義是什么?它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哪些影響?與國際上的大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又有哪些特征?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開放合作方向)負責人、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張燕。
《南沙方案》拉開南沙高質量開發建設新篇章
本報記者:2012年9月,國務院批復《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10年的時間,南沙發展有什么顯著的變化?
張燕:2012年中央就提出,要努力把廣州南沙建設成為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要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其中涉及廣州南沙新片區60平方公里,該片區重點發展航運物流、特色金融、國際商貿、高端制造業等產業;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進一步明確把南沙打造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共建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臺和打造優勢生活圈……
一系列的政策舉措有力推動了南沙的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1年,南沙地區生產總值只有576.18億元,而2021年南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1.61億元;2011年南沙常住人口只有26.77萬人,2021年這一數字增長為90.04萬人。截至2021年,南沙累計落戶金融類企業共6649家,比自貿區掛牌前增長了54倍。
此次,國務院印發《南沙方案》,既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更是為南沙面向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明確了總體方向和重點任務,全面拉開了南沙高質量開發建設、深化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
本報記者:《南沙方案》突出兩個關鍵,即“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對此應如何理解?
張燕:對于“粵港澳全面合作”,個人認為,一方面,在合作對象上,應涵蓋香港、澳門,對各自具有優勢的領域在合作上可以有所側重,對有共同需求的領域則需要粵港澳三地合作推進;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化推進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合作,包括科技創新、創新就業、對外開放等,應切實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拓展新空間、為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新動力。
至于“面向世界”,至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一是應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謀劃南沙的發展;二是應深化與港澳合作,形成對外開放合作優勢,粵港澳攜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三是應服務全球經濟發展,增強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積極搭建國際經濟合作平臺,為促進經濟全球化作出貢獻。
對標世界一流謀劃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躍升
本報記者:與國際公認的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世界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什么區別和特點?
張燕:紐約灣區經濟體量最大,經濟密度居四大灣區之首,金融地位遙遙領先;舊金山灣區發展水平最高,知識密集型特點顯著,人均經濟水平、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四大灣區之首,發展潛力巨大;東京灣區產業優勢突出,是日本發展的關鍵支柱,占日本經濟總量穩定在39.5%左右,遠高于其他灣區占本國比重。
相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綜合體量大,后發優勢明顯。從規模指標上看,如面積、港口吞吐量、機場貨物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入境人數等多個規模指標居四大灣區之首;從發展勢頭看,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表現最好,經濟增速、人均地均產出、股市市值、創新城市能力等指標均實現逐年較快增長。
由此,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把握住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加速提升、全球金融服務功能持續完善等良好發展勢頭,繼續在提高科技創新原始力、龍頭企業影響力等“硬核”競爭力上集中發力,為實現高質量躍升提供強大動力。
本報記者:如何理解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這三個粵港澳合作發展重要戰略平臺?
張燕:三個平臺都有明確的發展導向、重點任務和愿景藍圖,同時也各有特點各有側重:橫琴毗鄰澳門,主要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立足服務澳門、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支持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澳門長遠發展拓展空間;前海毗鄰香港,聚焦“擴區”和“深化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圍繞現代服務業深化與香港合作,共同打造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為香港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南沙則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這兩個關鍵,深化粵港澳互利共贏合作,打造成為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
三大平臺肩負共同使命發揮著同樣的功能作用
本報記者: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和廣州南沙三大戰略平臺方案的陸續出臺,將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張燕: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后發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加上此次的《南沙方案》都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舉措、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有利于推動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應該看到,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和廣州南沙作為粵港澳合作發展的三個重大平臺,都是支撐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載體,肩負共同使命、發揮著同樣的功能作用。
首先,都注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對于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創新鏈產業鏈國際化水平具有較強支撐作用。
其次,都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緊密聯系港澳,協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著力搭建各類國際經濟合作平臺,集聚國際化企業和組織,這將有利于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再次,都聚焦服務港澳居民和國際人才打造優質生活圈,建設國際化品質化的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區,便利港澳居民和國際人才集聚就業生活,這將有利于吸引更多國際化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球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氣。
最后,都強調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為技術、資金等各類要素流動創造條件,吸引集聚更多國際投資者落戶,有利于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投資的熱土。
本報記者: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推動人才流動方面,國家是如何謀劃的?
張燕: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點推進建設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中港澳人才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此次《南沙方案》中提到,要實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其目的就是要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會,讓港澳青年自身的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不斷增強認同感和凝聚力。
從需求端看,內地人才缺口大,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人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于更好發揮港澳在人才培養及人力資源稟賦方面的特殊優勢,有利于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保障,有利于通過人才流動帶動粵港澳三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其他要素有序流動配置,更有利于促進港澳人才將自身職業發展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