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3)》報告發布
聚焦金融科技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摘要:《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3)》報告對金融科技賦能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最新政策、市場趨勢、典型實踐進行了研究,探討金融科技如何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白雪報道 近日,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與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綠金院”)共同發布《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3)》報告。本報告是該系列報告的第四期,對金融科技賦能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最新政策、市場趨勢、典型實踐進行了研究,探討金融科技如何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在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自2021年以來,中國逐步探索形成了包括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勵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及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在內的綠色金融五大支柱。繼2022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批準了《G20轉型金融框架》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已初步確立轉型金融的基本原則,并組織開展了鋼鐵、煤電、建筑建材、農業等四個領域轉型金融標準的研究。金融科技作為重要的賦能工具,不斷深化與綠色金融體系的結合,在多個領域開展了創新性的應用。
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表示:“近年來,金融科技行業飛速發展,如何利用這一顯著增長的態勢與全球凈零排放的發展目標相協調,并推動高排放行業向低碳轉型是政策制定者和商業領袖所面臨的挑戰。這正是保爾森基金會和北京綠金院連續四年發布該年度報告的初衷。”
北京綠金院院長馬駿表示:“數字信息技術作為賦能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已經在綠色信貸業務領域得到全面應用,并逐步向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環境權益類產品拓展。隨著綠色金融的深度推進,綠色普惠、碳核算、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轉型金融等領域科技賦能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本報告聚焦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領域和前瞻性應用場景,跟蹤了2021年與2022年案例的最新進展,并深度剖析了轉型金融、綠色普惠金融和碳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的三個全新案例,為金融科技助力實現環境與氣候目標提供有益參考。此外,在政策、市場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報告從監管部門及相關部委、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四個角度出發,總結了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保爾森基金會高級顧問兼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指出:“金融科技是支持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在提升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與可追溯性上有著天然的技術優勢,可以更好地滿足綠色金融日漸提升的可持續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以及轉型金融的‘動態’信息披露要求。”
北京綠金院ESG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芳表示:“深化金融科技賦能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監管機構、地方政府的通力支持,需要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未來各方可以從完善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加強試點地區經驗總結與推廣、夯實綠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強化場景拓展和業務創新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