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電力低碳保供研討:如何推動電價改革?

2024-12-19 09:53 中國發展網 白雪
電價改革 電力市場 綠色轉型

摘要:廈門大學團隊介紹了《兼顧低碳轉型和能源保供:推動電價改革》研究的初步成果(以下簡稱“研究”)。研究強調,盡管新能源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但新能源的消納利用將帶來輸配電、系統平衡成本的增加,在近中期,成本將呈現上升趨勢。電價組成逐步發生結構性變化。未來電價體系改革將聚焦于推動電能量市場進一步放開、優化適應新能源的輸配電價機制、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電價機制、加快推動用戶側參與市場等領域,形成更高效透明和更具競爭性的電力市場體系。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近日,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主辦的“電力低碳保供研討會”第11期在線上舉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新形勢下如何推動電價改革”。與會嘉賓針對容量電價機制、輔助服務市場的價格機制、分布式能源入市等行業熱點話題進行討論。

廈門大學團隊介紹了《兼顧低碳轉型和能源保供:推動電價改革》研究的初步成果(以下簡稱“研究”)。研究強調,盡管新能源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但新能源的消納利用將帶來輸配電、系統平衡成本的增加,在近中期,成本將呈現上升趨勢。電價組成逐步發生結構性變化。未來電價體系改革將聚焦于推動電能量市場進一步放開、優化適應新能源的輸配電價機制、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電價機制、加快推動用戶側參與市場等領域,形成更高效透明和更具競爭性的電力市場體系。研究對與電力轉型強相關的綠證綠電和碳市場進行了單一市場和多市場耦合的情景分析,研究表明,多市場互動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例和碳減排效果,同時可以將更多的減排成本疏導到終端。另外,研究還對終端電價上漲對GDP的影響做了壓力測試研究。研究顯示,若2030年風光裝機達到20億千瓦左右,終端用電成本較2024年將增長5%左右,對GDP的沖擊相對溫和且在可控范圍內。電價上漲將促進對清潔能源、儲能等領域的投資,有助于提升經濟質量,并優化產業結構。高耗電行業受電價上漲影響較大,但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效率提升可以緩解這種影響。適度的電價上漲將有助于實現能源保供和綠色轉型的目標。

逐步建立適應各地電力市場運行的容量與輔助服務機制

國網能源研究院原院長張運洲指出,在新能源滲透率提高的情況下,煤電承擔兜底保障和支撐調節的作用。因煤炭漲價幅度大,煤電企業入不敷出,所以國家出臺了容量電價的政策。煤電企業的競爭情況,第一要看進入鍋爐的煤價水平,第二要看基準電價水平,第三是各地方的新能源滲透率不一樣,滲透率高的地方倒逼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可能對煤電廠經營造成很大影響。容量電價出臺一年之后,煤價有所下降,電價上浮政策和容量電價補償仍在發揮作用,整體經營情況向好。另外,在執行容量電價過程中,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對容量電價耐受力比較強。西部地區和一些重工業的地區,特別是重工業負荷占比較高的地方,對電價上漲的耐受力就弱一些。,總體上,“十五五”期間,政府可能還要考慮社會的承受力和市場主體的狀態,盡量維持終端電價穩定。

關于進一步擴展容量電價的補償范圍,現在抽水蓄能的容量電價已作為系統運行費在輸配電價中單獨計列,新型儲能的爆炸式增長則可能會推動國家在電價體系調整的第四監管周期(2023-2025)里的系統運行費中考慮容量電價因素。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提高,未來電力系統的固定成本占比會越來越高,運行成本會越來越小,所以容量電價覆蓋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反映了增長的固定成本,也符合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中電聯發展規劃部副主任張晶杰指出,在確定煤電容量電價固定回收比例的時候,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第一是回收比例應考慮到同當地能源轉型的適配性。按照國家的文件要求,容量電價回收的固定成本的比例是綜合考慮了各地的電力系統需要和煤電功能轉型情況等因素確定的。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逐步向兜底保障與調節并重的保障性電源轉變,主要表現形式為利用小時數的變化,需重點關注并開展量化測算,為后續容量電價回收標準的差異化調整做參考。第二,應考慮供熱容量成本回收的問題。目前我國熱電聯產機組占比超過了50%。在供熱季,為保證民生供熱,最大出力能力降低部分未能獲取容量電費或者補償,也沒有將該部分費用通過供熱價格進行疏導,導致供熱機組在供熱季的部分容量電費損失。第三,跨省跨區的容量電費費用的分攤機制。關于納入到受端省份電力電量平衡的非配套煤電機組,原則上應執行送電省份的容量電價,容量電價由送受方合理分攤;跨省跨區的送電是通過網對網的方式,受端無法分清電力中煤電容量的占比。應進一步加快研究確定這部分的容量費用,使容量電價的執行更加科學合理??梢越Y合歷史數據綜合考慮,如新能源機組出力特性,儲能的調峰備用能力以及虛擬電廠的調節特性、響應時間等,對于新能源、儲能和虛擬電廠等資源開展有效容量價值的量化分析。

國網福建經研院副總工程師林紅陽指出,一個市場的健康發展,要在發現最優價格的同時保障市場參與主體的投資回報信心。容量電價與電量電價共同構成的兩部制電價機制,更符合電力生產的實際情況,是對市場服務供應主體更科學的反映。煤電容量電價占固定成本的具體比例需要考慮市場化改革的實際,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供需特性來設計。另外,在雙碳目標和能源電力規劃的指導下,各省需要制定相應能源電力規劃,統籌新能源發展的規模,并匹配相應的煤電、儲能等規模,這樣投資者可以根據規劃提出的需求開展相應的項目評估來參與資源建設,確保資金投入成效,并避免市場的非良性競爭。

張運洲表示,隨著新能源電量滲透率不斷提高和電力電子化趨勢愈加明顯,電力系統的頻率特性和電壓特性變差,需要越來越多的頻率調節和電壓調節資源,電力輔助服務需求量持續增加。未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不斷上升和市場化推進,有償輔助服務市場規模要做大。

電力交易專家認為,首先,煤電的容量補償比例需結合電能量市場價格來科學地確定合理的比例,既有利于煤電機組回收成本,又能激發它參與市場交易的積極性。其次,容量補償機制需要擴大范圍,初期可以采用政府成本補償方式,后續推動各種資源在容量補償市場里進行集中交易,通過市場競爭方式形成更加合理的容量價格,這樣才更有利于調動各方面參與系統靈活調節的積極性。

電力交易專家指出,輔助服務定價與品種設計方面,輔助服務實際就是提供靈活調節能力為,因此,技術選擇上更加多元靈活,價格也應該通過靈活的市場機制來形成。輔助服務品種很多,包括調峰、調頻、爬坡、黑啟動等。隨著電力市場逐步建設過程中,輔助服務品種會越來豐富和精細,不同的資源可以通過不同的市場品種,將自身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費用補償及分攤方面,還是要遵從“誰提供、誰受益、誰獲利、誰分攤”的原則進行有效疏導。

NRDC能源轉型高級項目主管黃輝表示,‌容量與輔助服務機制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支持系統的穩定運行和對新能源的高效消納,并能夠幫助維持電價的穩定。在“雙碳”目標下,需要推動煤電從電量主體電源向兜底調節型電源轉型,容量與輔助服務機制是支持煤電轉型的重要機制。在發展方向上,參與提供容量、輔助服務價值的主體要逐步多元化,定價方式從簡單的固定成本補償方式向以容量價值認定為導向的容量電價轉變。價值評估可以嘗試時段定價,重點體現用電峰時的資源可提供的容量價值。成本分攤應反映不同發用電的電能質量需求,制定針對不同資源品種、不同用戶的差異化補償、分攤與考核機制,真正體現 “誰提供、誰獲利,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

靈活的市場化電價是推動需求側資源發揮更大價值的重要支撐

 張晶杰認為,目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提升調節能力,調節能力建設則需要源網荷儲協同發力。在需求側方面,應該建立靈活性的電價機制,包括分時電價、尖峰電價、可中斷負荷控制等,不應該是簡單的固定價格上漲。如果用戶側能夠根據價格機制的調整適當調整自己的用電行為,其實可以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用電成本,未來的需求側價格設計中需要和用戶加強供需協同和互動。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需求側響應的分級分類管理機制,形成穩定可靠的資源庫,健全多元主體參與需求側響應條件,尤其是把需求側的機制和現在的新型業態結合起來,積極培育新型儲能、數據中心、5G基站、電動汽車、冷鏈冷庫等主體,進一步擴大需求響應資源值的規模和范圍。

林紅陽強調,電價上漲和拉大峰谷電價差會直接影響每一位用戶的行為。一方面,有些具備建設條件的工商業用戶會考慮裝設一些儲能和光伏,現在不少企業已在發展分布式能源和儲能,如果居民峰谷電價進一步推廣和拉大,一些普通家庭儲能也會得到發展。另一方面,無論是大用戶還是普通居民,都會考慮更好地利用峰谷價差來調整用電行為。此外,如果設計一些用電能效和電價的變動強關聯的機制并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居民會愿意考慮家電的以舊換新,進而帶動高效家電的普及。

黃輝表示,通過市場化和分時電價優化,形成能漲能跌的市場電價,才能真正驅動需求側資源發揮作用。比如在現在分時電價峰谷價差條件下,一部分市場主體就會通過評估決定是否做出用電行為的改變。一些本來不易調節的工業負荷,經測算后認為可行,也會選擇通過配儲來提高負荷的靈活柔性。如果進一步放開市場或者拉大峰谷價值,將進一步調動更多需求側資源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白雪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