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中國智慧治理指數和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發布

2025-03-31 14:15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中國人民大學 指數 地區經濟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將指數的研究作為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抓手,作為服務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人大指數”體系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3月28日,“人大指數”發布會在京舉行,會上先后發布中國智慧治理指數和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支曉強出席并致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代碼中心政務服務部主任、高級工程師羅樂,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低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胡桂新,海淀區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四處副處長徐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工智能研究促進中心研究員陳華珊,北斗伏羲戰略委員會委員梁漢出席發布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奇光主持。

支曉強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形成了一批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研究指數。學校持續搭建“人大指數”發布平臺,建立固定發布機制,是以有組織科研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舉措。指數發布要聚焦團結協作,以指數研究帶動校政企合作,把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一系列用學術講政治、具有深厚學理支撐的指數;要堅持問題導向,以“四個面向”為引領開展指數研究,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人大力量;要創新傳播方式,努力推動更多人大指數、中國指數影響力提升,為世界奉獻中國智慧、中國理論、中國方案。

中國智慧治理指數由中國人民大學智慧治理學院聯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新時代智慧治理學科交叉中心共同發起,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范疇下,探討智能技術與治理效能結合的新范式。課題組基于對智慧治理的內涵維度、評估模型與量化方法的深入研究,構建了包括價值目標層、系統應用層、制度-技術支撐層三大維度、8項二級指標、26項三級指標、46項四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對2017-2023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智慧治理效能進行評估,為中國城市層面的智慧治理提供全景式描畫,為人工智能時代各級政府提高現代化治理效能提供決策參考。

根據中國智慧治理指數,北京綜合得分位居全國第一,持續為全國智慧治理貢獻具有引領價值的“北京經驗”,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等城市緊隨其后、競相發展,形成“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發展格局,這些城市在推動智慧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就區域層面而言,智慧治理優勢發展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部分城市跨越“胡煥庸線”,實現向更高等級的躍遷式發展。城市群布局層面,京津冀、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智慧治理指數分值較高,各城市群發揮比較優勢,結合自身實際與戰略規劃,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的智慧城市群發展新路徑。

具體來看,在價值目標層,各地方政府致力于構建包容、宜居、韌性、可持續的現代化城市,在促進公眾參與、優化資源配置和社會公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系統應用層,智能技術在治理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智慧化轉型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展現出在資源調配、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在制度-技術支撐層,制度支撐指數增長趨勢反映出各級政府在政府責任、網絡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持續提升;技術支撐指數的短期波動表明,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轉型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重構,需要構建合理的技術資源配置制度,實現技術創新與制度保障的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蘇州校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智慧治理學院院長王小虎介紹中國智慧治理指數背景。中國人民大學智慧治理學院副院長宋鷺發布中國智慧治理指數。

羅樂、陳華珊、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潘穎豪作專家點評,指出中國智慧治理指數緊扣新時代我國城市層面的智慧治理需求,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跟蹤研究,全面展現了我國智慧治理的發展特征、演進規律和空間分布等典型事實,深刻反映了智能技術與治理效能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具有科學性、系統性與創新性等鮮明特點。未來,可以在細化指標精度、推動指數成果實際應用和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提升中國智慧治理指數的綜合影響力和實踐價值。

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聯合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院,以及智能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和平與發展研究院,形成多學科、跨領域研究團隊,從技術創新活力、市場開拓潛力、生態協同能力和政策賦能效力四個維度出發,設置了包含36項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對全國58個城市的低空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系統評估,全面刻畫了各城市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發展態勢。

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研究團隊提煉出當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的多項典型特征:產學研協同創新效應顯著,技術創新成為驅動力;標準體系建設加速推進但國際參與度不足;基礎設施超前布局與產業配套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政策創新與場景應用呈現良性互動促進關系。

指數特別選取了七個具有代表性的發展模式進行深入剖析,包括北京市的"創新主導型"模式、杭州市的"需求反哺型"模式以及成都市的"鏈合試點型"模式等。展現了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的多元路徑,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指數提出四大政策建議:實施全產業鏈支持策略,政府牽引完善市場化支持,全面提升產業協同生態效能;建立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雙輪驅動機制,通過應用場景反哺研發創新;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與智能化升級,構建"核心樞紐+基層站點"的立體化服務網絡;健全政策法規保障低空經濟技術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眾的安全需求為中心優化空域動態管理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占明介紹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背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案例中心主任楊冠燦發布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

徐冉、梁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申宇婧作專家點評,指出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選題具有前瞻性,系統地提出了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生態協同、政策支持四個關鍵維度,深入分析我國58個城市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與現實狀況。指數的科學性體現在其詳細的指標設定和細致的數據分析過程,尤其是對各城市產業鏈完整性、政策賦能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精準評估。專家從加強國際指標比較與參與度分析,強化與國際標準接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和跨區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將指數的研究作為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抓手,作為服務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人大指數”體系。2025年1月17日,“人大指數”系列發布啟動會暨2025年首場指數發布會舉辦,形成了人大指數發布機制,定期梳理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研究重要指數成果,助力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重要戰略,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堅實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