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食品浪費,從宣傳向法律制度約束轉變
摘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糧食供給能力飛躍,但背后是巨大的資源與環境代價,如黑土地退化、地下水漏斗、重金屬污染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靈恩表示,在此背景下,減少食物浪費不僅是節約問題,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二方案”,關乎生態與民生健康。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白雪
近日,由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與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舉辦的“好思匯:甲烷減排的味蕾密碼: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討論會圍繞食物浪費治理新路徑展開深入探討,為“舌尖上的減排”提供多維解決方案。
與會嘉賓提出,目前,反食品浪費執行中主要依靠宣傳,缺乏實質監管和獎懲機制,地方積極性和行業標準適用性不足。未來需加強政府主導、優化管理機制、提升政策執行,推動反食品浪費從宣傳為主轉向法律和制度約束。
從田間到餐桌的資源浪費
改革開放后我國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糧食供給能力飛躍,但背后是資源與環境代價,如黑土地退化、地下水漏斗、重金屬污染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靈恩表示,在此背景下,減少食物浪費不僅是節約問題,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二方案”,關乎生態與民生健康。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1/3的食物被浪費或損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總量相近,但成因不同。對此,王靈恩解釋:“前者多源于消費端行為浪費,后者因生產儲運環節技術落后。”全球每年生產到零售環節糧食損失達13.9%,每降低1%損失率,相當于增產2700萬噸糧食,可滿足7000萬人一年需求。而在我國,糧食全鏈條損失率達8%,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產業鏈損失率分別為26%、16.7%、18.1%,其中稻谷浪費量居首,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甲烷,使稻谷成為甲烷減排關鍵對象。在王靈恩看來:“若2035年各環節減少1%~3%損失浪費,我國三大主糧損失有望降低40%,實現千億斤級減損增產。”
食物浪費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帶來沉重的環境代價。生產被浪費的糧食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化肥、農藥等,還會產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種浪費背后還隱藏著沉重的生態代價:東北黑土地退化導致土壤肥力下降30%,華北地區因農業灌溉形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群,南方稻田重金屬超標面積已達12%。
自2021年我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起,我國成為全球第4個將反食品浪費立法的國家,推動治理從道德約束轉向法治規范。目前,已有29個部委建立聯動機制,今年將重點推進全產業鏈反食品浪費統計機制建設與白皮書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推動反浪費行動步入常態化軌道,今年聚焦建立系統化統計機制與發布白皮書,旨在為反食品浪費工作提供更堅實的數據支撐與政策指引。”不過,王靈恩也坦言,目前各地在落實過程中多以發文宣傳為主,實質性監管與執行舉措較少,具體獎懲機制尚不健全,地方積極性不足、行業標準實用性低成為阻礙工作深入開展的主要障礙。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優化協同管理機制,提升政策執行效能,推動反食品浪費工作從以宣傳倡導為主的“德治”向以法律規范、制度約束為主的“法治”深度落實,爭取在2030年達成關鍵成果,實現反食品浪費工作的長效化與規范化。
立足本土實際借鑒國際經驗
縱觀全球,各國也在積極探索反食品浪費的有效措施。
聯合國在2015年的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將反食物損失浪費納入目標,要求到2030年將零售和消費層面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減少生產和供應鏈環節損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牛坤玉介紹,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其中日本構建了完備的目標體系:規定家庭及商業食品損失量2030年較2000年減半;2020年將采取反食物浪費行動的國民比例從2015年的67.4%提升至80%以上;針對食品制造、批發、零售、餐飲等子行業設定食品再生利用率目標,并對34個子行業規定食物垃圾產生量上限。歐盟則通過《廢物框架指令》修訂草案,要求成員國在2030年底前,將加工制造領域食物浪費減少10%,零售和消費環節減少30%,并于2027年底審查目標進展。
法律政策層面,日本的立法體系極具借鑒意義。日本反食物損失和浪費的立法理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分三個階段逐步完善:初期以末端治理和回收利用為主;中期引入3R原則,強調避免廢棄物產生;2000年后針對不同行業和群體制定專門法律;2010年后從持續減損與轉變國民營養健康理念雙向發力。
測量方法與行動舉措層面,日本建立了多部門協同的調查監測體系,各個部門分工明確,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精準測算74個食品行業的可食用與不可食用比例。此外,日本還推出循環認證制度,鼓勵農業、食品、化肥飼料企業形成循環合作,并設立多個獎項激勵國民參與。法國則成立反食物損失和浪費聯合機構,由監督委員會、運營委員會及6個工作組構成,明確各部門職責,推動食物指標測量、捐贈、教育等工作開展。
牛坤玉表示,“我國尚未構建政府層面的食物損失調查監測體系,未來可借鑒國際經驗,重點關注食物損失浪費監測核算方法、跨部門協作機制構建、食品行業針對性目標設定,以及生產到消費閉環循環鏈的打造,推動我國節流型食物安全政策有效落地。”
行為科學驅動餐飲業減廢
“100個土豆從生產到消費,僅有25個被最終食用,其中餐飲環節浪費高達44個,這也凸顯出餐飲業在食物浪費問題中的關鍵地位。”瑞爾行為中心創始人兼總經理李詩揚以“土豆的旅程”為例提出,解決這一問題需從行為改變入手,以科學方法轉化為實用工具。
針對國內餐飲業缺乏系統評估數據、政策落地難、行為改變難的三大痛點,李詩揚團隊在歐盟資助下開展了“舌尖上的驕傲”項目。該項目在6個試點城市培訓350家餐飲企業,深度指導50家企業,聯合多方發布行業報告、研發零浪費課程,并通過宣傳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該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餐飲業食物浪費量在試點城市減少了30%。
李詩揚認為:“餐飲企業應當聚焦行為設計,撬動深層改變。”對此,她進一步介紹,“聚焦行為的設計思維”理念是結合法律規范、物質激勵等六大行為杠桿,尤其注重情感驅動、社會影響、情境優化等創新手段。
據介紹,這些實踐項目取得了減廢、降碳、增效多贏的顯著成果。試點數據顯示,20家餐飲企業平均食物浪費下降22%,年節約43萬份餐食,減少碳排放1140噸/年。員工不僅更精準認知浪費問題,還將減廢習慣延伸至生活;企業內部協作更順暢,品牌知名度與顧客滿意度提升,食材成本率下降,有效緩解人才流失問題。李詩揚表示,未來將推廣這套方案,助力更多餐飲企業實現減廢目標。
惜食魔法袋的品牌合伙人蔡羅娜介紹,惜食魔法袋以“余量食物盲盒”模式,通過B2C平臺鏈接商家與消費者,商家可減少報損、提升品牌曝光,讓消費者以相對較低的價格獲得驚喜并產生環保榮譽感。
“但推廣中也面臨重重挑戰,消費者和商家的理念教育和倡導、政策界定模糊等。”對此,蔡羅娜呼吁,政策層面明確余量食品規范,將其納入食物浪費解決方案體系。也呼吁更多產學研跨界合作,讓減少食物浪費的理念可以破圈,讓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可以融入更多人的日常行動中。
責任編輯:白雪